当地时间7月28日,美媒“政治新闻网”援引北约官员消息称,美国五角大楼最近正在酝酿一次大计划,一口气从欧洲撤出30%甚至更多的兵力。也就是说,我们按当前驻欧美军约8.5万至10万人的规模计算,撤军比例意味着2.5万至3万兵力的大规模转移。
这一消息,倒是让人联想到了一些事情。今年3月特朗普被曝考虑从德国撤走3.5万驻军,4月又传出削减东欧驻军1万人的计划。其背后逻辑,折射出美国应对大国竞争的地缘政治重组正进入实质性阶段。
先来说最直接的一点,美国此次战略调整蕴含多重战略意图,首要目标肯定是直指中国的。五角大楼流出的国防战略报告明确主张,美军需从欧洲转向“更靠近亚洲的位置”,以集中资源应对“来自北京的威胁”。国防部副部长科尔比公开承认,美国尚未做好与中国潜在冲突的准备,2025年国防预算已大幅倾向高超音速武器、核潜艇等远程打击能力建设。
也因为这一现实问题,美军开始基于资源再分配的迫切性,拆解传统战略布局,比如缩减其他战区投入,投入到印太战略之中。
而撤军的第二目标,恐怕意在当前欧美围绕关税战和北约“军费”问题,进行的博弈,或者说“责任勒索”。
如果平常关注国际时政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长期批评22个已达军费占GDP2%最低标准的北约盟国“贡献不足”,近期更通过北约秘书长施压各国将开支提升至GDP的5%,其中3.5%为“硬防务”,1.5%为辅助开支,以迫使欧洲承担对抗俄罗斯的“主体责任”。
而很要命的是,欧洲恐怕还真没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欧洲面临的不仅是兵力缺口,更是系统性安全依赖的断裂。美军的存在构成欧洲防务的“神经中枢”: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由美军将领担任,70%的侦察机、战略通信和后勤系统依赖美国提供。一旦撤离,欧洲的脆弱性将暴露无遗。
我记得早些时候,西方媒体《彭博社》有一个关于这个事情的推演。大概的内容就是,欧洲的军工业根本撑不起高烈度的现代战争。防空导弹可能一周就打光了,而电子战能力又几乎为0,一旦对手无人机来抵消弹药库存,欧洲人完全抓瞎。所以归根结底,欧洲已经是结构性依赖于美国。欧洲过半武器装备采购自美国,弹药生产线集中于北美,短期内根本无法自给。对这个事情,北约的军事委员会主席德拉戈内,在之前提过一句,说是就算军费拉到了GDP的5%,也还是需要5到10年来追赶这几十年战力上的空白。
所以,特朗普要是真撤离30%的兵力,欧洲恐怕还真要被他一口气抽干。如果是假意要撤离,那么欧洲恐怕还真得当场跪下,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面对安全支柱的抽离,欧洲展开艰难自救。欧盟委员会火速提出8000亿欧元“重新武装欧洲”计划,聚焦防空系统、远程火力等五大领域。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抛出战略级应对,提议与盟友讨论部署法国核武器,强调“欧洲地缘政治觉醒的时刻已到”。但内部裂痕制约行动效能:北约32国中仍有10国未达军费GDP占比2%的基本要求(意大利仅1.49%),荷兰等国更明确反对欧盟集体借贷军费。马克龙的核保护伞倡议也遭质疑。法国290枚核弹头规模仅为美国的5%,且他坚持“核按钮专属法国总统”,使德国、波兰等国在主权让渡上犹豫不决。
总体而言,如果特朗普这次是真打算撤军,那么对亚太格局的冲击更为直接且危险。从欧洲抽离的兵力极可能向菲律宾等前沿基地转移,结合美军在菲九处基地的布局,构成对中国的“弧形遏制网”。美国同步强化亚太军备输出,向台海、南海加速部署F-35战机与航母战斗群,形成“全领域围堵”态势。
当然了,这种“拆东补西”的战略隐含致命缺陷:一方面,欧洲过渡期的安全真空可能被俄罗斯填补;另一方面,美国在亚太的“军事豪赌”缺乏可持续资源支撑。中国持续强化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使美军远程投送成本剧增;而全球产业链深度交融的现实,更使对华“经济脱钩”沦为幻想。
美军后撤的轰鸣声中,二战后构建的跨大西洋安全架构正经历根本性重构。这一转向既暴露美国维系全球霸权的力不从心,也迫使欧洲直面“战略自主”的迫切命题。俄罗斯可能借机重划东欧势力范围,亚太则因中美对抗升温步入高危周期。北约官员寄望撤军“有序、协调进行”的谨慎表态,难以掩盖地缘板块碰撞的隆隆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