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与战术
轻便潜水装置的问世为“伏龙”特攻队提供了水下潜伏和活动的必要装备,但要对美军目标实施进攻,还需要合适的武器和攻击手段。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标志性的手持式杆状水雷起初并不是“伏龙”特攻队的首选武器,其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晚,至少在1945年4月日本海军还没有考虑使用这种完全是自杀式的武器。当时,清水登大尉在负责开发潜水装置的同时,也对“伏龙”特攻队的武器和进攻战术展开了研究,根据他的说法,最初设想了多种水下作战方式,而且大多并非自杀式的。
4月间的测试表明,“伏龙”最初的作战手段是在水下拖曳鱼雷或水雷,后来计划利用水上飞机的浮筒改装成一种水下快艇,采用电力推进,特攻队员将驾驶这种快艇携带100到200公斤的爆炸物潜行到敌军大型运输船底部,将爆炸物固定在船底,再利用定时装置引爆,这种作战方式和二战中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的蛙人部队非常相似。此外,研究人员还打算将“伏龙”特攻队用于实施反登陆作战,让数百名特攻队员通过水下步行或水下快艇隐蔽移动到美军登陆滩头附近,然后从水中浮起,迅速脱下潜水服,并从防水橡胶袋中取出武器,向敌军桥头堡展开出其不意的反击。由于在水下拖曳重型武器非常轻松,反击部队甚至可以携带火焰喷射器、迫击炮一类的武器。在1945年7月下发的《伏龙队紧急整备展开要领》中也显示,伏龙特攻队也配发了军刀、钢盔、手枪、步枪、机枪、冲锋枪、手榴弹等步兵武器,说明这支部队不仅执行特攻任务,必要时也会参与到常规地面战斗中。
尽管存在多种战术选择,但大多数特攻队员在接受训练时都被告知,他们将使用杆状水雷对敌舰船进行近身攻击,可笑的是很多特攻队员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见过这种武器的实物,甚至连训练用的模拟水雷都不见踪影,对于杆状水雷的印象仅限于从教官或前辈队员那里听来的各种传闻,比如“把水桶大小的水雷绑在约5米长的竹竿上,从海底对敌舰进行爆破”,“在阻力和海潮的影响下,要保证命中精度很困难”,还有人说训练用水雷非常沉重,只能拖曳,而且引信是玻璃制的等等,但对于大多数特攻队员来说,杆状水雷实在是一件谜一般的武器。直到1986年11月有人在防卫厅研修所战史室里偶然发现了《暂称五式水雷外观图》和《暂称五式击雷结构解剖图》,才证明日本海军确实研制过这种杆状水雷,这些图纸上混杂着英文和日文的说明文字,表明是美军缴获后返还日本的物品。
根据标记为“舰本军机密20第101号”的解剖图显示,所谓“五式击雷”主体为圆柱形,但头部有长约9厘米的部分为截顶圆锥形,雷体全长56.6厘米,直径24厘米,总重量为25.1公斤。铁制雷体内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空心的浮力室,约占雷体体积的二分之一强,提供浮力,减轻水雷在水中的握持重量;上部为战斗部,装有电发火装置并填充有15公斤97式炸药,在雷体侧面设有装药口。在雷体顶端装有长约15厘米的触角,内有水雷用电子触发引信,触角外面可能有一层橡胶套。五式击雷被置于一根长竹竿的顶端,竹竿直径为4.5厘米,但是长度没有明确数据,根据普遍的说法大约在4.5米到5米之间,为了平衡重量,在竹竿尾端装有1.5公斤的配重。不用说,这就是“伏龙”特攻队所谓的特攻大杀器,可以想象在幽暗的海底,如同鬼魅般的特攻队员手持五式击雷向登陆舰艇底部猛刺,恰如古代武士手持长矛迎战奔驰的战车,更像堂吉诃德不自量力地挑战风车。不过,这种诡异又可笑的场面永远没有出现,因为一来日本在美军登陆之前就宣告投降了,二来直到1945年8月五式击雷都没有投入量产。上述两幅图纸的制作时间为1945年7月11日,说明在战争结束之前一个月,五式击雷仍然处于设计阶段,而且也没有记录表明曾经有工厂制造或储存过这种武器。
假设“伏龙”特攻队配备了足够数量的五式击雷,并且配置在美军登陆部队的正面,那么他们将如何展开作战?他们的主要目标又是什么?在1945年初日军大本营讨论“本土决战应对态势”时,陆军方面提出,根据两年来反登陆作战的教训,无论水际滩头阵地多么完善坚固,一旦美军坦克成功登陆,最后都不免土崩瓦解,因此必须不惜代价阻止美军坦克上岸。对于陆军的强烈要求,海军给予的答复是运用“伏龙”特攻队展开惨烈的水下奇袭,而美军坦克登陆舰就是其首要目标,也可以伺机攻击其他登陆舰艇,而其训练也完全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
清水登大尉在战后撰写的文章中描述了“伏龙”特攻队的作战方法和训练成果:“为了炸毁敌军坦克登陆舰,特攻队员要手持杆状水雷在海底潜行,就像使用长枪一样狠狠刺向敌舰底部……特攻队员的训练就和实战一样,只不过爆破目标是友方舟艇,引信是玻璃制模拟引信。当目标舟艇从队员头上经过时,基本上每个人的攻击成功率都能达到百分之百,远远高过特攻机和‘回天’……只是,这样高的成功率完全是以‘敌军舰艇从队员头顶经过’为前提,因此队员的阵位配置十分重要,不能漏过任何预计登陆地点,在同一登陆地段有必要部署第二线、第三线队员潜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人攻击成功,另外几人毫无疑问会被爆炸波及,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15公斤水雷的爆炸范围为50米,因此特攻队员的配置距离必须在50米以上。……队员们进行了无数次训练后,最后终于做到即使闭着眼睛也能准确找到配置地点。”
“根据预测,敌军会在黎明时分进行登陆准备,第一波登陆舰艇将在上午8时到9时抵达海岸,特攻队员也必须从凌晨开始就潜伏在海底等待敌军。从凌晨到白昼,几个小时的等待对特攻队员来说比几个月的严苛训练都要让人难以忍受--有什么比眼睁睁等待自己的死亡来临更残酷呢?不仅如此,自己周围50米范围内没有一个人影,既看不到光亮,也听不到声音,简直是一个虚无世界……在敌舰到来之前,队员们首先要和海底死一般的压抑作战,如果没有强韧的精神力是支撑不下去的。”
不过,很多曾经参加“伏龙”训练的前特攻队员对于清水大尉的说法表示强烈质疑,认为过于理想,言过其实。首先“目标从头顶经过时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攻击成功率”非常值得怀疑,在水下人体承受的压力和阻力都远远高于地面,行动迟缓,在面对高速驶来的登陆舰艇时居然能够敏捷准确地将水雷剌出,究竟是怎样的地狱训练才能习得的神技啊!其实不少特攻队员对于杆状水雷的可靠性缺乏信心,甚至认为“不如穿上装有炸药的衣服,在潜水盔上安装引信,直接对敌舰进行自杀式攻击比较好”。其次,所谓“闭着眼睛就能准确找到配置地点”也纯属天方夜谭,即使在陆地上闭上眼睛多半都难辨方向,更不用说在漆黑冰冷的海底了,海流、水压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方向的判断,实际上难以做到准确配置。不过,清水大尉关于海底潜伏时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的描述还是真实可靠的,“伏龙”特攻队员的选拔首先要求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忍受孤独和寂寞。据一些特攻队员回忆,长时间潜水时会因为寒冷和水压感到身体刺痛,只有将整个身体趴在海底才能缓解,因此俯卧才是潜伏时的最佳待机姿态。
即使特攻队员能够忍受数小时的痛苦等待后还没有失去意识,向目标准确实施致命一击,“伏龙”作战还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按照日军计划,“伏龙”部队将被预先部署在美军可能登陆的海岸,如九州的鹿儿岛湾、官崎海岸、关东地区的相模湾、九十九里滨等地,那里将利用自然地貌构筑隐蔽的洞穴待机阵地,而且直通大海,在登陆开始前夕特攻队员将从待机阵地潜入海底,但是如何让队员们抵达阵位始终是一个难题,有人提出预先在海底布设引导索,引领队员进入潜伏地点,但是美军在登陆前肯定会严密控制附近海域,在不惊动敌军的前提下布放长达数千米的引导索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待机中的特攻队员一旦暴露也肯定必死无疑,只消一颗深水炸弹就足以将大片海城内的特攻队员统统报销,日军自己曾利用套上潜水服的人偶进行试验,在50米外引爆的深弹将潜水盔玻璃面罩完全击碎,结果让所有人忧心忡忡。有人提议在海底修筑混凝土防护罩防御深弹,可是连潜艇都承受不住深弹近距离爆炸的威力,薄薄的水泥罩又当如何?这个办法实在是无稽之谈。而且,特攻队员的配置间距不小于50米使登陆舰艇能够从两人之间穿过,失去攻击机会,至于清水大尉提及的多线配置也是纸上谈兵,难以实现。
综合所有不利因素可以得出结论,“伏龙”作战的可行性非常之底,而且代价极高,战后有人估计,运用“伏龙”特攻队每击沉一艘美军坦克登陆舰都将付出数百条年轻的生命,即使将编入“伏龙”部队的6000多名特攻队员全都投入作战,充其量最多击沉十余艘舰艇,相比美军庞大的舰艇数量,连个零头都算不上。日本海军也对“伏龙”作战的危险性心知肚明,但是抱着“总能派上用场”的心理,在最后几个月里全力推进整备工作,制定了详细的编制序列,并大批招募志愿者,展开紧张的训练。
组建与编制
在4月底清水大尉的轻便潜水装置完成实地测试之后,“伏龙”特别攻击队的组建工作在5月间逐渐展开。第一个有据可查的“伏龙”单位是由横须贺海军炮术学校教官藤本仁平大尉组织的,他在4月间曾在工作学校亲身体验了新式潜水装置,对其充满兴趣,在返回炮术学校后向上级报告说:“这种潜水装置非常有趣,可以让士兵携带各种武器,潜伏在海底与美军进行白刃战。”
藤本的报告引起了校方的注意,很快从横须贺海兵团选拔了大约50名中小学教师出身的短期现役下士官,经过简单测试后建立了一个小单位,由藤本大尉担任指挥官,称为“藤本队”,名义上是“在工作学校进行训练,协助工作人员进行研究”,实际上在江之岛研究潜水特攻战术。藤本队不属于后来建立的“伏龙”突击队,是一支独立的试验部队。
1945年5月26日,日本海军正式将“伏龙”列为制式装备,此时仅有轻便潜水装置业已成形,而相关战术还在研究中,至于预想的主战兵器五式击雷可能连图纸都还没有绘制出来,但是为了应对本土决战的迫切态势,日本海军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迫不及待地将“伏龙”作为最高机密的决战兵器纳入装备体系中,与“震洋”、“海龙”、“蛟龙”、“回天”等特攻兵器一道,成为海上特攻部队的核心装备。在“伏龙”列装的同时,相应的部队组建工作也正式启动。5月底,军令部向各镇守府下达了组建“伏龙”部队抗击美军登陆的密令。按照编制计划,“伏龙”部队创建的第一步是由各镇守府从下属单位中选派精干的军官和下士官,前往横须贺对潜学校,集中接受潜水训练,掌握水下特攻的要领。他们在完成训练后将各自返回镇守府,作为教官和骨干负责组建更大规模的“伏龙”特攻队。6月上旬,来自四大镇守府的选派人员陆续抵达对潜学校和工作学校,共计480人,在横须贺附近的野比海岸接受潜水训练,他们就是整个“伏龙”部队的种子。此外,海军工程部队也开赴美军可能登陆的海岸,着手构筑“伏龙”部队的隐蔽出击阵地,其中有些遗迹保存至今。
在培训骨干人员的同时,“伏龙”部队的基本组织架构也逐渐完善。日本海军计划以大队为单位在各镇守府下编成“伏龙”部队,数个“伏龙”大队编成一个突击队,隶属于镇守府统辖的特攻战队,或直辖于镇守府。根据1945年7月18日军令部发布的机密第525号《伏龙队紧急整备展开要领》,预计到同年10月组建10个“伏龙”大队,其中横须贺镇守府5个大队,吴镇守府和佐世保镇守府各两个,舞鹤镇守府一个。横须贺镇守府的5个大队合编为第71突击队,指挥官为新谷喜一大佐,归属第1特攻战队,以野比海岸为训练基地,吴镇守府的两个大队编为第81突击队,指挥官为南里胜次大佐,归属第2特攻战队,以情岛为训练基地,佐世保镇守府的两个大队编为川棚突击队,指挥官为原为一大佐,归属第3特攻战队,以川棚为训练基地;舞鹤镇守府的一个大队则与其他特攻单位一起合编为舞鹤突击队,直属于镇守府,其训练则在横须贺进行。所有突击队的通称为“岚”部队,如第71岚部队,川棚岚部队等。
《紧急整备展开要领》中还详细说明了各“伏龙”大队的标准编制和装备情况。一个“伏龙”大队由大队本部和三个中队构成,由一名少佐或大尉军官担任大队长,共有官兵668人,其中大队本部的编制人数为20人,各中队编制人数为216人,一个“伏龙”中队包括中队部,5个小队和1个整备小队,任命大尉或中尉中队长一名,中队部编制人数15人,每个小队34人,整备小队31人每个小队下辖5个分队,每个分队6人。由此计算,10个“伏龙”大队将达到6600余人的规模。在武器装备上,各“伏龙”大队均配备了充足的步兵武器,包括军刀25把、手枪39支、步枪325支、轻机枪30挺、火焰喷射器30具,冲锋枪36支、手榴弹每人3枚,钢盔、防毒面具人手一具。在潜水装备和特攻武器方面,每个“伏龙”大队配置轻便潜水装置610套、水中计时器120个、深度计120个、大型氧气瓶270个,氧气填充装置3台、特殊潜望镜40具、杆状水雷750具,其他特殊水雷若干。
当然,这份编制表只是一种理想情况,在战争末期的困难形势下,实际上很难满足上述编制,各镇守府编成的“伏龙”部队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大多在400-500人之间。由于战争在8月中旬就结束了,编制工作也没有完成,最终大约有3000人接受了潜水特攻训练,仅为编制人数的一半。在装备方面,特别是潜水装备的制造上遇到了很大困难,虽然潜水服和供气装置都是简易设备,但在短时间内生产出足够的数量也非易事。日军大本营预计盟军可能在9月登陆本土,因此军令部要求在8月底向“伏龙”部队提供3000个氧气瓶,然而即使将现有能用的工作人员全部抽调进行赶工,也很难在两个月内完成工作量,最后海军省军务局和军令部经过协商,决定将生产指标降低为2000个,其中1000个分配给横须贺镇守府,吴镇守府和佐世保镇守府各500个。
配发给“伏龙”部队的步兵武器也大多质量低劣,工艺粗糙,比如冲锋枪的弹匣与枪身不匹配,步枪枪身锈蚀等等,有报告称配发的武器70%不能使用,就连手榴弹都是陶瓷制作的代用品。据某位特攻队员回忆,当他要求小队长替换无法上弹发射的枪械时,受到了严厉的斥责:“替换?!你小子以为现在是什么情况?这是紧急事态!听好了,在和敌人交战时,你根本用不着子弹,只要握着枪身冲上去和敌人肉搏就行了,因为这是舍弃生命的特攻行动!”还有特攻队员怀疑因为杆状水雷无法投产,上级才用这些粗劣武器来滥竽充数,恐怕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这也是战争结束时“伏龙”部队战备情况的真实写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