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两年,啥新鲜行业来得快、去得也快?要我说,还得看看“俄罗斯商品店”——上半年还像开了挂,铺天盖地,一不留神就成全国最靓仔的存在;结果才转眼,咋就一泻千里,关门的、甩卖的、店主都快比顾客还多了。
有这么刺激的吗?明明去年还“蓝白浪漫”刷爆街头巷尾,俄语歌在耳边循环double kill,说实话,刚看到那一排排“RUSSIA”招牌时,我还以为咱本地分分钟变身莫斯科商圈了。
可现实就是比电视剧反转还快,这些店,热度还没捂热彻底,就像泡泡糖一样,“啪”地没影了。
到底啥情况?是市场太冷血还是背后有啥人在搅局?这出“速生速死”的闹剧背后,绝对没表面那么单纯。
撸起袖子,咱今天就来八卦扒一扒,看看到底是谁在割韭菜,谁又在被收割。
先说第一个谜团,“俄罗斯商品店”这模式,到底是天降神兵,还是旧瓶装新酒?不少人搞得云里雾里,以为这就是新潮流,其实套路比你想象得还老。
记不记得互联网刚火时的“盲盒经济”?刺激猎奇,博眼球,很短时间里就把人们的钱包“榨干榨净”。
这次,赶上俄乌搞事,社交舆论里“支持俄罗斯”这话题直接被人炒成了一锅“情怀大杂烩”,谁能抗拒得了这样的情绪营销?
明面上看,好像一堆真爱粉跑去扫货,其实背后精明的商家早盯上了这种风口,专门开发出这么一套“俄罗斯主题零售”,蓝底白字、莫斯科风情一应俱全,连蜂蜜、巧克力到伏特加都给你安排地明明白白,恨不得连空气都带点远东味儿。
有点像高仿迪士尼乐园,但实际上,这货是不是真货?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有一说一,那些年突如其来的情怀经济,基本路数都逃不开变装营销、产地包装大变身。
而这波俄罗斯商品店,更是演绎到了极致。
刚开始,打着“进口正品”的幌子,社交平台上一水儿的买家秀,“为情怀买单”、“用行动支持”,消费就成了你我之间的社会buff,甚至成了某些人的朋友圈标配。
搞笑的是,这热度竟然还真能带来流水,潮水般的新店扎堆开张,加盟会议流水线一样批量生产,资金滚雪球,大家伙都以为要发财。
但这背后,是不是就是买俄货=支持国家?真就那回事?其实,很多盘算精的老板根本不在乎你到底买不买到真进口货,一切全看“外壳、噱头、情绪”三件套有没有安排好。
细心点的顾客会发现,俄语标签长得一模一样,但拆开包装,那口感、那材质,怎么闻着都像是义乌货、国产货。
有报道说,连义乌市场的老板都忍不住承认:一大波自称“俄货店”进货的主,除了琥珀蜜糖巧克力啥都能凑合搞,价又低、皮又美,随便套个俄文名,一摆上架,身价瞬间暴涨。
前脚花里胡哨地喊“俄罗斯原装进口”,后脚其实国产小作坊包的货都能进。
消费者吃一回亏就迎头栽,“刚开始还信,现在一翻包装,嗯?这不就是平时吃的那个蜂蜜加点香精换了图案吗?”
更尴尬的是,来店溜达的俄罗斯本地人一脸懵圈,说“咱自己都没见过这种糖,长啥样都新鲜。”
这一刻,割韭菜模式彻底暴露。
表面看,厂商赚得风生水起,看似全国都跟着俄罗斯过独立日一样热闹,但其实能赚钱的就那么几波,真正的收割目标,其实是背后那波冲动入场搞加盟、盲眼投资的小老板。
你想想,开始拳打加盟推广会,脚踢朋友圈广宣,后续产品链全靠自家产业链一条龙搞包装,直到有一天——消费者醒了,货一堆砸手里。
这场景,我只能说和几年前某些“网红饮品”红极一时、后继乏力一模一样。
名义上是大众“为情怀买单”,实际上是“讲故事经济”,大家都被泡沫卷过一遍。
卖家赚快钱,顾客尝鲜愉快一小会,新鲜劲一过、热度丢的比脱发速度还狠。
甚至,有的牌子根本没打算长远做,商标注册一堆,洗个身份轮番进场,实在玩坏了直接跑路。
有内幕人士还调侃,“这里牌子比货还多,烂了换新的,加盟费永远不会过时。”
这么一来,真正惨的谁?还不是后来那波铺重金开铺、货囤成山的小老板,资本进锅,自己给自己端了饭。
而所谓“俄罗斯蜂蜜”“进口巧克力”,不少就是国内调配灌装的副产品。
甚至,个别产品质量连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线都摸不到,啥“伏特加酒”酒精度都飘忽不定,真有心放纵尝点新口味,结果不小心整到自己胃疼,还不如去超市买正宗国产货实在。
你说这生意靠谱吗?消费者要玩情怀,也得货真价实啊。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网红经济闪亮一秒,品质信誉要熬上十年都未必补得回来。
等大伙慢慢冷静下来,冷静到开始逛逛别的店,商品对比一遍,瞬间发现“俄货”性价比感人,口感体验也就那样,这时候谁还傻乎乎继续买单?
于是,关门风暴来了——前一阵子堪比小区开门见邻居的“俄罗斯蓝白店”,如今一排排涂改转租,还没铺热的货架就凉凉。
店家开始低价倾销,剩的一抹身影,就是那群苦苦挣扎的加盟投资人,每天数着客流量,越看越心碎。
有老板吐槽:“开店那会一天能卖几万,现在一天撒手几千都难,半年割掉的可不是头发,是血汗钱。”
你说这是不是现实版的“真正的镰刀,收割的是信任”?
往深了说,这不是俄罗斯商品店自己玩脱了,某种程度上,这事儿还把商业里最根本的支柱——品质与信誉——都当摆设。
很多商家学得倍儿快,风口来时一哄而上,热度一过扔下烂摊子跑路,一波快进快出的操作,把原本带点美好幻想的消费愿望割得体无完肤。
但话说回来,谁都明白,这年头真情怀不值钱,能撑起生意的,还是回到基本面:产品、服务、用户信任。
情绪可以做外衣,消费潮流能起大浪,但最后站着的,永远是那些愿意把产品品质和顾客安全放在首位的企业,割快钱、忽悠营销的戏码,热一阵子就会凉一大片。
每次这种情怀滑铁卢,其实都在提醒大家,购买力和情绪不是一码事。
消费者手里的钞票再多,也禁不住日日被割、次次被骗。
睁大眼看看,“百货皆俄货”、包装外文名,远看是国际范,近听是土味营销,实则一戳就破。
市场经济就这点儿好——谁都能被热潮带一把,但也没人能赶巧一直“割韭菜”;装睡的人叫不醒,装假的生意人别怪市场翻脸翻得快。
有人说,“生意场本来也无情”,但我觉得,这波俄罗斯商品店的退潮,其实是一场全民素质考试:营销手段玩得再溜,归根结底,还是比拼诚意、拼过硬实在货。
更重要的是,作为消费者,别让情怀成了别人嘴里的“韭菜地”,嗨一阵、买一堆,最后发现钱和信念全都喂了套中人。
创业者们也得醒醒了,别光惦记一夜暴富,市场不会无缘无故给你送钱。
做生意,耐心点,别老想着割别人的羊毛,其实到头来,被割最惨的还是自己。
话说回来,大家有没有踩过俄货盲盒的“坑”?你会因为一阵情绪冲动去消费,还是更看重商品的本质?
留言讲讲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故事,说说你对这些短命潮流生意怎么看——到底是体验派,为热度买单,还是挑剔派,为品质发声?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