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已深,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的灯光下,三位中国男子短栏健儿——徐卓一、陈圆将和刘俊茜——几乎在同一时间,在110米栏预赛的终点线上再添三道耀眼的红色身影。别看这只是预赛,但背后到底藏着多少艰辛和期待,就像栏上的高度,每一厘米都是中国队攀登世界的步伐。顺利晋级半决赛,三人肩并肩,但等着他们的不再是赛道上的小障碍,而是整个项目的“高悬栏杆”——让他们直呼:半决赛,才是真正难啃的骨头。
那一晚,陈圆将一脸“萌新”的兴奋。19岁的他第一次站在世锦赛的舞台,面对七八万观众,不紧张?怕是拉不住腿,但他说更多是兴奋,“八九十栏就已经放松下来,想着能有更好储备,去啃下一场最难的骨头。”不是夸张,半决赛的压力,远比观众席上的呐喊要沉得多。而他的13.39秒不只是时间,更是把势头延续到下一轮的战略。
再看徐卓一,才不是什么“起跑机甲”,他评价预赛细节直接展现了田径人的“较真”:“上栏前有点缩,好像沉了一步,启动还是没做好。其实有很多地方没做好,但成绩还凑合。”他的13.28秒,虽未达到一鸣惊人,却稳稳晋级。也许是巴黎奥运练出的底气,徐卓一现在知道比赛不是拼一口气,能否“听枪”做好自己的起跑反应,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要不是后程发力,小组排名还真不敢想象。
刘俊茜就更是经验派,他不仅是今年全国锦标赛的表现亮眼选手,也是南京室内世锦赛60米栏铜牌得主。预赛时他状态一般,但一口气冲出决赛线,13.23秒刷新个人最佳。谁能想到,这赛季他连打亚锦赛和全锦赛,早已是疲劳拉满。可只要枪响,他就能压住心里那点“情绪延迟”,自动切换成比赛战神。
气氛热烈,成绩可喜。三位中国运动员集体晋级半决赛,已经创下14年来的新纪录。自从2011年刘翔、江帆、史冬鹏一同闯进世锦赛半决赛之后,中国男子短跨一度只剩刘翔师弟谢文骏一个人坚守阵地。2019年,谢文骏的决赛亮相和第五名成绩,被视为“后刘翔时代”的里程碑。可去年世锦赛朱胜龙止步预赛,中国队一度陷入低谷。
今年能满额亮相世锦赛,靠的是一群新锐的集体爆发。刘俊茜、徐卓一赛季早早跑进13.27秒达标线,陈圆将全国田径锦标赛一口气干出13.18秒的个人最佳。刘翔恩师孙海平也在赛前分析,“现在我们110米栏不只有人,水平也不断攀升,很有希望进入下一个上升周期。”
但说到半决赛,这不是单纯比拼速度的秀场。真正的难度,在于对抗世界顶流、面对技术细腻的高手和极限压力。赛道就像火山口,每一步都得跨在爆发边缘。中国三枪齐发,既是集体荣耀,也是沉重压力。运动员心理、体能与技术的“三重奏”,哪一样掉链子都可能被“重置”到起点。陈圆将想储备体力攻半决赛,徐卓一望调整起跑反应赢头阵,刘俊茜则希望每跑一枪就“干掉一个”。他们都明白,晋级决赛,不是拼运气,是要把多年汗水和现场发挥一次性押上。
所以,半决赛为什么让中国飞人感叹“太难啃”?因为那是世界舞台的分水岭。赛道上的栏杆变成所有梦想的最后壁垒。刚迈出一小步,下一步就是“大级别变革”。但每一次突破,都让人看见中国田径的团结与希望。
哪怕我们当天只是见证一个预赛,“中国三人组”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高悬的栏杆不是骇人的极限,而是叫醒斗志的警钟。半决赛到底能不能突破,结果就在枪声响起和栏杆落下的那一刻。而这三位中国飞人,谁说他们不会再次带来一场精彩的“栏杆风暴”?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