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中国农历中的特殊节气,指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古人以天干地支推算伏日,遵循 “夏至三庚便数伏” 的规律,即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三伏如蒸,人畜皆烦。”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段,要特别的注意防护。
今年的三伏天有什么不一般?
1、短三伏:十年一遇的精简版伏天
2025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入伏,至8月18日出伏,总共30天,比起往年长达40天的“加长版三伏”,今年是罕见的“短三伏”,这一现象源于夏至(6 月 21 日)到立秋(8 月 7 日)之间仅有 4 个庚日,导致中伏从通常的 20 天缩短为 10 天。根据历法推算,平均每十年才会遇到一次这样的短三伏,十分难得。
短三伏的中伏只有10天,热得快、走得急,给人感觉像是“热浪一阵就走”,但这段时间的高温可能会更集中,闷热程度可能更强。
2、秋包伏:立秋后的 “秋老虎” 反扑
所谓“秋包伏”,指的是三伏天全部落在立秋前后,意味着立秋的时间点正好夹在三伏天中间。
今年立秋时间为8月7日,刚好卡在中伏和末伏之间,形成了“秋包伏”的气候格局。民间有句老话:“秋包伏,冷飕飕”,预示着秋天来得早,热得猛却转得快,伏天后期可能“凉风起,早秋现”。
这也解释了另一句老话:“公伏热死牛,母伏凉飕飕”。“公伏”一般指中伏或末伏落在立秋前的年份,通常阳气盛、高温强烈;而“母伏”指立秋落在三伏中间的年份,后伏时节就开始转凉。今年正是典型的“母伏”之年,暑热后期或许不会像往年那样漫长难熬。
三伏如何养生?
即使今年是短三伏,也不能掉以轻心。高温高湿的天气,最容易引发中暑、脾胃不适、心火亢盛等症状,在饮食上要注意对应季节的养生技巧。
三伏天推荐食材
清热解暑:绿豆、薏米、荷叶、冬瓜、西瓜、苦瓜等清补食物,饮用金银花露、菊花茶、乌梅汤等,可清热解毒、消暑生津。
推荐一道桃胶消暑粥
食材:桃胶、小米、绿豆、红豆、杏仁
1、桃胶放在冰箱冷藏室中泡发一晚上,绿豆和红豆也提前用水泡几个小时。
2、将小米、绿豆、红豆和泡发好的桃胶、杏仁倒入锅中,中小火煮到小米开花变得浓稠。
3、加入适量的冰糖调味,搅拌均匀即可
这道小暑汤用到了桃胶,桃胶是桃树上分泌的红褐色或黄褐色树胶物质,70%~80%的成分为桃胶多糖,营养不多,但口感相当好,光滑软糯,用来做夏季的冷饮冷食很舒服,推荐一家我经常回购的商家。
补充营养:增加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摄入,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营养和能量。
三伏天要调整作息时间
《黄帝内经》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伏天虽热,但精神要调和,避免情绪焦躁。早睡早起,中午可以适当午休1小时,有助于缓解暑气带来的疲乏。
——老井说——
尽管今年三伏天缩短为 30 天,但高温集中、秋老虎反扑的特点仍需警惕。建议提前准备防暑物资,如清凉油、藿香正气水、防晒衣等,顺应节气养生,饮食清淡,心情平和,不仅能避暑安然度夏,更是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趁着未入伏,早点安排起来吧!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社会新闻,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关注我,不迷路。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