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你听到了,第一反应是荒诞,第二反应,才是彻骨的寒意。
今年三月,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的前顾问,那个叫阿雷斯托维奇的家伙,就扔下了这么一颗炸弹。他不是在什么秘密会议上,就是在一次公开采访里,轻描淡写地,却又言之凿凿地,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乌克兰为自己准备好的“末日剧本”。
他说,这剧本的作者,是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那个年轻得吓人的头儿,基里洛·布达诺夫。而剧本的内容,简单到令人发指:要是乌克兰真的要输了,输得一败涂地,那就干脆……引爆境内所有的核电站。大家一起完蛋。用一场前所未有的核灾难,把俄罗斯,甚至把整个欧洲,都拖下水。
说这话的阿雷斯托维奇,不是什么街边小报的记者。他曾经是泽连斯基核心圈子里的人,那个在战争初期,每天对着镜头做战情简报,一度被很多人视为定心丸的男人。虽然他后来因为说错话辞了职,但他毕竟是从那个房间里走出来的人。他的话,你没法当成耳旁风。
而那个被他点名的布达诺夫,更是个狠角色。基辅土生土长,三十四岁就当上了情报总局局长,乌克兰最年轻的将军。这人以精准预测俄军动向闻名,是泽连斯基手里的一把尖刀。阿雷斯托维奇说,就是这么个人,在2023年9月,那个乌克兰战场上最难熬、最悲观的时候,把这个疯狂的计划,摆在了总统的桌面上。
一个彻头彻尾的焦土方案。
计划瞄准的,是乌克兰境内那四座巨大的核电站,南乌克兰、里夫内、赫梅利尼茨基,甚至包括那个已经被俄罗斯占了的、全世界都在盯着的扎波罗热。执行方式不是想象中的核弹爆炸,而是更阴险,也更“技术性”的。就是去破坏冷却系统,人为制造一场又一场的福岛核事故。堆芯熔毁,然后,就是辐射泄漏,无休无止的泄漏。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吗?放射性尘埃随着风,飘过黑海,洒满俄罗斯南部,然后一路向西,覆盖中欧,飘向波罗的海。专家们估算过,单单一个扎波罗热核电站如果出事,释放的铯-137就足够让周边大片土地,在未来几十年里,变成生命禁区。切尔诺贝利跟它一比,可能都算是小场面了。阿雷斯托维奇转述布达诺夫当时的态度,那句话简直就是从绝望的深渊里捞出来的:“我们要是活不成了,那谁也别想好过。”
这事儿被爆出来的时间点,也特别有意思。就在阿雷斯托维奇开口的前几天,《金融时报》才刚披露,美国那边有人在琢磨一个大胆的方案——由美国直接接管乌克兰的所有核电站。明面上的理由冠冕堂皇,为了安全,防止核设施落入俄罗斯手中。
可阿雷斯托维奇的爆料,像是撕开了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底下更黑暗、更真实的逻辑。他直说,美国人之所以这么着急,就是因为他们早就知道了布达诺夫的“末日计划”。在他嘴里,美国政客看乌克兰,就像在看一只“握着手榴弹的猴子”。他们真正怕的,不是猴子被熊打死,而是这只猴子在被逼到死角时,会不管三七二十一,拉开手榴弹的引信。
所以,美国要控制核电站,哪是为了保护乌克兰。那是在控制乌克兰,是想夺走猴子手里的手榴弹。
这下,整个事情的味道全变了。更有意思的是,面对这么严重的指控,乌克兰官方,还有布达โน夫本人,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一种诡异的沉默。总统办公室的大门紧闭,一个字的回应都没有。
这种沉默,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有时候,就是一种默认。俄罗斯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立刻召见乌克兰代办,痛斥其“核恐怖主义”。连基辅街头,都出现了小规模的抗议,人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国家和未来,被当成了一场豪赌的终极赌注。
说到底,乌克兰的核电站,早就不是单纯的发电厂了。它们是棋子,是这场战争里最危险的火药桶。十五座反应堆,提供了乌克兰一半以上的电力。而欧洲最大的扎波罗热核电站,从2022年3月被俄军占了以后,就成了全世界的心病。
双方互相指责几乎成了日常。一会儿布达诺夫警告说俄军在扎波罗热埋了炸药,一会儿泽连斯基在联合国指控俄罗斯要攻击另外三座核电站。而俄罗斯呢,一边否认,一边忙着把扎波罗热接入自家的电网。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们常驻在那儿,报告一份接一份地写,警告一次比一次严厉,说任何针对性的破坏,都可能重演福岛的悲剧。
这种极限思维,其实不只在高层。整个乌克兰社会,都弥漫着一种绝望。今年3月,还发生了一件特别黑色幽默的事。当时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卡住了,一个身在伦敦的乌克兰寡头,伊霍尔·戈罗霍夫斯基,在推特上搞了个众筹,名字叫“核武器税”。他半开玩笑地说,既然前途未卜,不如大家凑点钱,我们自己去搞核武器打回去。
结果呢?这个荒诞的玩笑,居然得到了山呼海啸般的回应。半小时就筹到了4.8万美元。很多人是真信了,以为花钱就能买来核弹,买来最后的安全感。戈罗霍夫斯基吓得赶紧出来澄清,说这是个玩笑,钱会转给前线部队。最后,这场闹剧筹了65万美元,都买了无人机和医疗物资。
这件事本身是个乌龙,但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乌克兰社会深不见底的焦虑和绝望。当所有常规的希望都变得渺茫时,人们真的会开始把目光,投向那个最极端、最可怕的选项。
回头看看历史,真是讽刺。1994年,乌克兰签了《布达佩斯备忘录》,主动放弃了从苏联继承来的、世界第三的核武库。他们以为用核武器换来的是大国的安全保障。可今天,那份保障早就成了一张废纸。从主动弃核,拥抱和平,到今天,情报首长被爆出要自毁核电站,拉着世界陪葬。这中间,是何等的悲凉。
“末日计划”的真假,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它的存在,或者说,它“被说出来”这件事本身,就像一记重锤,砸在了棋盘上。这不仅是对俄罗斯的终极威慑,更是对西方世界的一种变相绑架:如果你们眼睁睁看着乌克兰倒下,那么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整个欧洲都无法承受的核冬天。
基辅的官方沉默,还在继续。而这份沉默本身,也许比任何声明都更具威胁性。它让全世界都在猜:那个曾经主动放弃核武的国家,在被逼入绝境之后,是不是真的会选择,亲手点燃那片曾经孕育了切尔诺贝利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