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远东的战事中,一个曾自诩“刺刀无敌”的西方军队,遭遇了来自东方的劲旅。结果,他们所谓的传奇在志愿军面前彻底粉碎。
自信的代价
时间回到1950年的朝鲜战场,澳大利亚作为联合国军的重要一员,派遣了包括陆海空三军在内的超过2200名兵力,在多国联军中规模位列第五。这支军队素以彪悍著称,其士兵平均身高1.73米,对比当时平均身高较矮的日军和朝鲜军,体格优势明显。
1950年10月,澳军在与朝鲜人民军第239团的遭遇战中,凭借刺刀格斗大获全胜。那场战斗中,澳军仅负伤7人,却击毙270名朝鲜人民军,并俘虏200多人。这一战绩让澳军士气大振,在联合国军中声名鹊起,甚至公开放言,将像击败朝鲜军一样击溃中国人民志愿军。
清川江边的伏击
然而,骄傲的旗帜很快便在志愿军面前折断。1950年11月,志愿军39军117师350团在清川江附近采取迂回穿插战术,悄无声息地抵达了英军第27旅的侧翼。当时,澳军约1000人正隶属于这支旅。
突如其来的攻势令英军旅长考德准将大为震惊,他急忙调动炮兵营进行反击,并向阿盖尔营求援。美军炮兵营凭借先进火力倾泻了近1400枚炮弹,造成志愿军70余人牺牲,但志愿军也击毁了一门榴弹炮及数辆车辆。为减少伤亡,350团决定留下1连进行掩护,其余部队暂行撤退。
绝境中的反击
英军阿盖尔营的增援抵达后,成功牵制住了志愿军1营。英军指挥官以为胜券在握,却发现志愿军1连仍在阵地上顽强固守。考德准将急不可耐,将希望寄托在以白刃战闻名的澳军身上,命令澳军在一个下午内务必拿下阵地,全歼志愿军残部。
面对澳军的汹涌攻势,志愿军1连仅剩的30名战士已弹尽粮绝,身心俱疲。然而,他们毫不退缩。战士们先是利用地形,精准射击以压制敌军。当澳军接近时,他们毫不犹豫地亮出刺刀,展开了一场异常惨烈的白刃搏杀。澳军士兵体格高大,以为近战占据绝对优势,却完全低估了志愿军的钢铁意志。
刺刀神话的破灭
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眼神冰冷,动作迅捷如电,刺刀精准地刺向敌人要害。更令人胆寒的是,即便有战士体力不支倒下,也往往是朝着敌人最密集的区域,随即传来一声巨响——他们身上绑着炸药和手雷,誓与敌人同归于尽。这种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彻底摧毁了澳军的心理防线。
一轮白刃战下来,澳军死伤惨重:12人被刺死,64人重伤。反观志愿军1连,尽管经历了浴血奋战,仍有20余人顽强坚守阵地。澳军被彻底震慑,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恐惧取代了傲慢。就在澳军犹豫不决之际,350团的2连和3连及时赶到增援。看到更多的志愿军涌来,澳军彻底丧失了战斗欲望,主动放弃了进攻。志愿军1连抓住机会,在援军掩护下成功突围。
结语
此役,不仅粉碎了澳军“天下无敌”的刺刀神话,更让整个联合国军心生敬畏:切勿与中国人拼刺刀。自此,澳军再也不敢单独与志愿军进行近战,多数时候都选择躲在美军和英军身后。此后的1951年4月,在加平战役中,志愿军再次与澳军展开白刃战,澳军遭受重创,死伤惨重并有士兵被俘。
到了1952年的马良山战斗,澳军更是彻底丧失锐气,不敢与志愿军正面交锋,最终与英军一道遭遇全面失败。这场看似小规模的白刃战,却在无形中改变了战局,彰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坚强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