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兰微,作为国内集成电路领域的“老资历”,一路走来既有高光时刻,也有隐约隐痛。这家公司从成立到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用26年时间构建了完整的IDM模式——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一条龙。可以说,它不仅是一个产业链的模范,更是中国半导体行业自强的缩影。然而,有没有觉得这种辉煌像极了老爸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看着光鲜,实则也有一地鸡毛的烦恼?
虽然士兰微在国内芯片江湖有着领头羊的地位,它的业绩增长也让人眼前一亮。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涨了两成,预计全年突破120亿元甚至130亿元。从六年涨三倍的成绩来看,似乎数字背后藏了不少故事。然而细看净利润,似乎没那么爽快。曾经,行业大繁荣让它赚得盆满钵满,可2023年的亏损又像个不听话的拖后腿兄弟。直到2024年才重回正轨,2025年上半年稍微喘了一口气,但还远未达到2021年的巅峰——是不是感觉这企业的利润走势像在玩蹦极?
更让人费解的是它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33.2%的“巅峰自信”一路滑到2024年的不足20%。这四年就像老干部眼中的“年轻人不太行”,跌得连自己都觉得难堪。但波动反弹总算拉回了点颜面,净利润也跟着划水摸鱼了点,这种起伏倒是贴合了芯片行业的主旋律:时代红利来了,你上天;红利一走,你打滑。
再说分业务板块,“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是带飞的两驾马车,这个逻辑很实诚,但“发光二极管”产品却一下子跌成了拖油瓶,占比一降再降还亏到毛利率负数!听上去就像班里那个啥都不行的“老大难”,还得考虑是不是该取消掉这个选项了。毕竟市场吃香的东西、资源优选配置,这是战略调整的必要花招。
不过,士兰微的亮点不仅在于传统的营收和业内地位,其研发投入也算是个大块文章。这企业能把研发费用干到占营收的10%,怎么看也不像一个小气的“老板”,倒更像是个野心勃勃的发明家。芯片全产业链本身就烧钱,这几年的持续增长也反映出这些投入确实是能见效的。但这种高投入就像一个长期吃“高蛋白”的健身房会员,营养跟上了还得把肌肉练出来,否则就浪费了补剂。
2023年的大规模定增融资,既是企业想继续扩展阵地的信号,也间接透露了它的几分艰难。现有的在建工程项目,其中重要的SiC功率器件生产线进度不慢,但其他还悬着的项目,后续需要投入几十亿才能完工。定增融资是雪中送炭,但负债压力也在蹭蹭上涨。虽然士兰微的资产负债率其实不到50%,看上去还能多加杠杆,但多出来的钱在哪里投也得动脑子,别一不小心走了南墙北墙的路线。
至于战略投资那档子事儿,士兰微搞得花里胡哨,令人头疼。之前靠着安路科技、昱能科技这些投资赚了不少公允价值收益,可近两年半这事儿直接翻篇,收益变成了损失。搞金融投资虽说有时挺风光,但又何尝不是一门“用钱烧心”的技术活?对于本就盈利波动大的企业来说,这种发展方向太容易分散主业精力,像是在芯片长跑的路上,不知不觉跑偏了道。什么葵花宝典、净资产收益率,这些财务术语都说明白一点:主业才是根,战略投资多了味儿就散。
士兰微每季度营收都在增长,过去好几个季度都维持着两成增幅,但下滑趋势已隐隐约约。考虑到芯片行业的竞争及经济环境,很难继续一路飞奔,能维持两成涨幅就已经算是不错的答卷。毕竟,这个领域的规则向来都是“赢者通吃”,而要从国内芯片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这是士兰微必须迈过的坎。
下一步,这公司需要干什么?很简单:别瞎折腾,把战略投资收收,专注主业。研发已经有高水平了,就得加快海外市场布局,把全球化的蛋糕切一块。否则,光靠国内市场,在哪里摊薄研发成本?怎么消化负债压力?行业周期一轮轮滚着来,谁又能保证士兰微在下一个调整期不被拍得掉队呢?
士兰微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和人一样,光辉岁月从来伴随着起伏。问题是谁能熬过混沌期,又重新站稳脚跟?士兰微已经发了那么多的芯片产品,也到处搞了那么多“投资”,可核心问题还是:什么能让自己真正强大,不再需要这些短期的补救措施?或许答案就在它的自己心里,只是做不做,取决于它有没有放得下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