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我们需要中国设备,这是唯一的选择。” 这话要是从竞争对手嘴里说出来也就算了,偏偏是印度自家的私营煤电生产商,在9月30号几乎是敲锣打鼓地告诉了全世界。
这简直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打在了“印度制造”那张还热乎的宣传海报上。
时间倒回四年前,2021年,当印度电力部门雄心勃勃地推出计划,要求国内企业必须使用“印度制造”的煤电设备时,那份民族自豪感几乎要溢出纸面。PPT做得是越来越漂亮,仿佛只要一声令下,印度就能立刻变身下一个“世界工厂”。可现实呢?四年过去了,印度还是那个熟悉的印度,只是多了些伤痕累累的企业和一堆无法兑现的承诺。
问题出在哪?把锅全甩给印度人不努力,那也太简单了。
得承认,印度错过了那趟车。就是那趟全球低端产业链大转移的末班车。他们加入WTO比我们还早,按理说机会更好。可那些年,他们似乎更热衷于内部的党派和宗教纷争,没顾得上抬头看看世界风向。等2010年前后,新德里终于反应过来,学着咱们搞招商引资、修基础设施时,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结果就是只能接一些鞋帽服装的初级代工,这种产业脆弱得像纸糊的,随便一阵风就能吹倒。特朗普那边一道关税下来,印度的股市、汇市、债市立刻稀里哗啦,对美出口的路说断就断。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土壤似乎天生就对制造业不太友好。过去十几年,上千家外资企业狼狈地从印度撤离,理由都出奇地一致:营商环境太差了。官员吃拿卡要,政策说改就改,今天画的饼明天就不认账。最让人心寒的是,政府一旦缺外汇了,就拿这些外资当韭菜,想割就割,搞得现在国际投资者一提到印度就头皮发麻。
其实,最根本的一点是,牌桌上的格局已经定了。全球产业链这个东西,一旦形成,后来者想挤进来分一杯羹,太难了。中国除了少数尖端领域,几乎能生产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工业品,而且产能还在不断爬坡。这种情况下,印度想靠着“印度制造”的口号,在国际市场上跟中国掰手腕,抢夺市场份额,这本身就不太现实。
商业竞争的残酷,一点不亚于真刀真枪的战场,没人会主动把吃进嘴里的肉再吐出来。
所以,印度煤电企业的这次公开“求救”,其实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他们心里可能也万般抵触“中国制造”,但生意就是生意,得先生存下去。这种感觉,就像我们现在造不出顶级的EUV光刻机,只能被阿斯麦卡着脖子一样,难受,但你得认。可区别在于,我们一旦在某个领域完成技术突破,实现了国产替代,那基本上就没别人什么事了。
但印度不是中国。国力的差距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会停下来等对手追赶。我们会继续向上攀登,不断进行产业升级。而印度,或许只能在全球贸易链的底层,继续忍受着宏大梦想与骨感现实之间的巨大撕裂。
所以,当印度煤电生产商说出“采购中国设备是唯一选择”时,他们说的不仅仅是设备,更是这个国家一个难以启齿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