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城市建设刹车 大转向未来日子要变样了
这几年,关于“城市怎么建、往哪走”的问题,算是有了创业板级别的大转折。前些天,国家发了个重磅文件,《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点意思——以后家门口的变化,会让不少人眼前一亮。
说回头,大家都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哪座城市不是拼了命往前赶?铁锹一挥,全城动起来。修路、盖楼,哪里赚钱往哪冲,财政收入和土地深度捆绑,卖地搞地产的套路在全国跑了一遍。
这套玩法虽然厉害,一度让城市面貌换了样。但一味快进,带来不少毛病城头高楼万丈起,村里打工人还是月薪三千,挤在城中村凑合,再牛的大城市,也依然睡不下所有人。
只要能带动GDP,工厂、马路和楼盘一个个冒出来。“效率”成了万金油,谁还顾得上住得舒不舒服?睡城鬼城一茬接一茬,打工人清早跨城乘地铁,入夜又回破旧房子。
城市人口倒是蹭蹭涨,城市化率十几年顶了个新高,不过光靠拉人头涨房价的黄金时代,终归有头。三四线小城里夜里没人开灯,北上广边上买房子的白领,也没把家里过出点温暖劲。
问题一下卡壳。眼下,车多路堵、学位难抢、看病也挤、有的老小区环境一塌糊涂,城市病变多,看谁都觉得这路不能再这样走了。
中央看得明白光靠摊大饼,房子越盖越多,不是个法子。新政来了,意思很直接以后要做的是“人性化城市”,不是再批量生产钢筋水泥。
用现在的话说,比拼的不是楼盘多少,而是谁能把日子过得更舒服。打造15分钟生活圈,公共交通、老小服务、租房补贴、保租房这类新玩法,压根就是瞄着生活便利、孩子老人照料这些老百姓急需下功夫。
不光是打工人、白领有福气,住在城乡的普通人也都能沾光。过去你三千块工资,房租就掏光了,现在保障房、幼儿免费入托、育儿补贴这些政策,哪怕是城中村的小两口,也能盼到头上。
打工人不是城市的“临时工”,融入城市、扎下根,要靠这些实打实的举措才能做到。外来务工的,有了生活圈、租房支持,也能回城创业、小本生意做起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稳。
这些变化还不只是为了现在。将来,城市规划更合理,想见人就得有人情味,房子不是用来跑马圈地的,而是真让大家住着舒坦。防洪排涝、幼托养老、地铁高铁接入——这些全都要跟上。
以后再遇上大雨天“看海”,或高层消防难题,都有希望解决掉。政策一天天落实,城市生活慢慢有点“家”的味道,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能涨起来。
这条“以人为本”的路,走下去就是城市新模样。打工人、老人、孩子,谁都能在城里过得有盼头。让每个搬砖的、拼命的,都能找到落脚点,这才是城市最该有的范儿。
你家门口、身边的城市,有哪些变化?你觉得这样的新政策给你带来了评论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