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托了位在巴基斯坦常驻的老同学,想着给我儿子牵个线搭个桥,找个巴铁姑娘当儿媳妇。谁承想,这老哥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连声劝我:“可千万别!那儿的姑娘,怎么说呢,十有八九都带着股散漫劲儿,日子过得是又慢又闲。你要真想找外国儿媳,咱不如看看俄罗斯或者中亚那边的姑娘?”
嘿,这话听着是真有点不中听啊。咱都知道巴基斯坦是咱们“巴铁”,关系铁得很,可这位在那边摸爬滚打好些年的老友,应该不是空穴来风瞎掰扯吧?“懒是病”,咱们老话里确实有这句。但这“懒”字,难道是长在人家姑娘骨头里的“基因”?
还真别说,听完他的解释,我咂摸出点意思来了。他说,在巴基斯坦,普通女性想找份像样的工作?难!比登天简单不了多少。你知道她们就算找到了工作,工资是多少吗?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通常连当地男性工资的一半都不到!也就是说,一个男性可能辛辛苦苦挣200块,干同样活儿的女性,到手可能就80块顶天了。这种差距,已经不是“有点”了,简直就像一道深不见底的沟壑横在那儿。
这情况,谁还乐颠颠地去拼呢?说句实在话,要是费大力气工作也挣不了几个糊口钱,谁还不愿意清闲点儿?反正饿不死就是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大概就是这样:人人都像是踩在温吞水里过日子,平平淡淡,没啥大的奔头。你想啊,当一个女性从小生活的环境里,缺乏像我们这儿那种“劳动改变命运”的普遍共识和向上奔头的压力,她怎么能凭空生出一股子“要奋斗”的劲儿呢?老话说,“懒骨头是饿出来的”,可眼巴前这日子,饿不着更撑不死,那根弦儿自然就松了呗。
所以啊,很多巴铁姑娘嫁到咱们这边来,确实可能出现那种“水土不服”的情况。从小被框在那种“慢节奏”、“低预期”的环境里长大,猛然间要适应咱们这种快节奏、要求效率、强调勤奋养家(甚至养丈夫、养大家庭)的生活模式,确实是个不小的坎儿。磨合期?我看没有个三年五载,很难真正熨帖。这背后,远不是什么“懒骨头”那么简单啊。
你知道吗?当资源匮乏到一定程度,“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对很多巴基斯坦女性来说,拼命工作带来的那点微薄回报,甚至可能无法抵消社会对“工作女性”的额外眼光和压力。有人说,她们懒散?那怎么解释她们打理家务、照顾孩子、操持一大家子生活时那股子的细致劲儿和韧劲儿?说到底,问题不在骨子里所谓的“懒散基因”,而是整个社会肌体提供给女性的那条奋斗之路,实在太窄、太难走了,回报也低得让人心寒。
那位“泼冷水”的校友,说的不好听,讲的却是实情。但这实情,不能成为我们给一个群体贴标签的理由。真正的“懒病”根源在社会土壤:女性工作机会的严重稀缺、职场赤裸裸的巨大同工不同酬、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固化期待……这些,才是那副“懒散”表象下面,真正值得我们揪着不放、想办法去治疗的病根子。
想想我们自己的历史,女性大规模走出家门、走入社会,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法律的保障,付出了多少努力?巴铁姑娘们的现状,反映的是更深层的社会公平与发展的考题。面包与尊严,这道选择题,未免太残酷了。给她们一块真正值得拼、能够改变命运的“面包”,我想,那个所谓的“懒散”,大概自己就会跑掉了吧。说到底,谁不想体面、有奔头地活着呢?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