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夏天,武汉东湖宾馆里烟雾缭绕,毛泽东指间的香烟冒着缕缕青烟。
对面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突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解放军里,粟裕最会打仗。"老毛眼睛一亮:"哦?怎么说?"蒙哥马利咂咂嘴:"局势还没成熟呢,他愣是把仗打赢了,这份胆识不得了。"
这话说的在理。在华东战场,粟裕确实敢打敢拼,可你要是翻开他的作战档案,会发现这位"最会打仗"的将军居然三次违抗上级命令。这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难不成是仗着自己本事大就敢不听话?事情还真没这么简单。
1946年那会儿,新四军刚在皖南吃了大亏,元气大伤。中央军委急得直跺脚,一纸命令拍下来:从苏中抽调15个团主力,火速支援山东战场。电报传到粟裕手上,这位将军盯着地图直嘬牙花子。苏中国民党九个团正虎视眈眈,主力要是调走,根据地立马就得丢。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革命本钱都要赔光了。
那天夜里,指挥部的油灯亮到后半夜。粟裕咬着笔杆子写电报,字字都带着火药味:"是不是先让咱们把家门口的狼崽子收拾了?"发完电报,他又抽了两包烟,心里直打鼓:万一上头不同意咋整?出人意料的是,毛泽东竟然给他开了绿灯。这一仗打得漂亮,七战七捷,歼敌五万多人,愣是把苏中根据地给保住了。后来的军事专家都感叹,要是没有这七场胜仗,华东战场恐怕要换个写法。
时间转到1948年初,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被围得跟铁桶似的。中央急电一个接一个,命令粟裕立即带三个纵队渡江增援。参谋们急得直搓手:"首长,再拖下去刘邓那边要顶不住了!"粟裕一巴掌拍在地图上:"现在过江?江面上全是国民党的炮艇,弟兄们游过去喂鱼啊?"他连夜给军委写了份报告,把渡江的难处掰开了揉碎了说。毛泽东看了报告,抽了整整一包烟,最后回电:就按你说的办。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华东野战军攒足了本钱,在淮海战役里打了个漂亮仗。
那年秋天,中央第二次要粟裕过江作战,连作战方案都给拟好了。粟裕盯着情报直嘬牙花子,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可不是省油的灯。他直接进了中南海,当着陈毅的面撂下话:"现在打肯定能赢,但代价太大。再给三个月,我打包票干掉老戌五十万大军!"这话说得掷地有声,连毛泽东都给他竖大拇指。后来的淮海战役果然大获全胜,歼敌五十五万。可有谁知道,那几个月粟裕没睡过几个安稳觉,天天就怕自己的判断出岔子。
老部下们说起粟裕打仗,个个眉飞色舞:"跟着粟司令打仗,那叫一个刺激!敌人觉得最安全的时候,他准给人家捅刀子。"可粟裕自己心里清楚,打仗不是请客吃饭。孟良崮战役结束后,他看着伤亡名单直抹眼泪:"早知道敌人这么疯,该换个打法......"这位将军后脑勺里还留着三块弹片,疼起来要人命,可他从来不哼一声。
有人说粟裕不服管教,可要没有他这三次"抗命",华东战场还不知道要打成啥样。也有人说他爱冒险,可哪场胜仗不是提着脑袋换来的?晚年有人问他敢三次违令的底气从哪来,他摸着后脑勺的伤疤苦笑:"当将军的,既要有拍桌子的胆量,更要有半夜惊醒的觉悟。"
历史书上写着"七战七捷",却没人提粟裕发电报那晚抽掉的烟头能装满一茶杯。真正的名将不是下棋落子不悔,而是明知道可能满盘皆输,还敢押上全部家当。现在想想,要是当年粟裕乖乖听话调走苏中主力,或者草率带兵渡江,解放战争的历史恐怕真要改写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这篇文章就是想把快乐和正能量传达出去,没什么低俗或者不好的引导哈,如果有侵权情况就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