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两只普通家禽,却在特定时刻承载了非凡的意味。它们从毛主席的居所送出,抵达章士钊先生府上,令接收人章士钊心领神会,一句“我明白了,这是主席给我的回话”让送达的秘书田家英,以及警卫李银桥,都陷入了困惑。这不就是寻常的鸡吗?上面没字没画,凭什么能传递信息?年轻的田家英,秉性耿直,好奇心十足,对这桩怪事百思不得其解,心里直犯嘀咕。
北大助理的困境
这份不解,很快被一次偶然的相遇化解。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康生到中南海,察觉了田家英的心事,问明原委后,他哈哈一笑,点拨道:“年轻人,你翻翻陈寿老先生的《三国志》,去看看曹操与乔玄的交往那段,答案就在其中了。”毛主席知晓此事后,也乐了,称康生“太鬼了,就像曹操手下的杨修,没有他不知道的事”。这幕对话,将一段横跨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与古典智慧的传承,巧妙地揭示出来。
时光倒回到1918年。那时,毛主席初次来到北京,在恩师杨昌济和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推荐下,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谋得一份助理员的差事。这份每月八元的薪水,远低于当时北大教授动辄数百元的收入,甚至不及一位普通纺织女工。尽管工资微薄,毛主席却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因为这里有他渴求的知识和接触新思想的机会。
然而,理想的丰满并未能抵挡现实的骨感。彼时的北大,论资排辈之风盛行,初出茅庐的毛主席,身份低微,一口南方口音,常常被傅斯年、罗家伦等知名学者视若无物。毛主席后来回忆说,那些“大忙人”根本不愿与一个图书馆助理员多费口舌。但在众多过客中,一位独具慧眼的智者却早早看到了他的不凡。
这位智者,便是章士钊。他比毛主席年长十二岁,在民国初年已是声名显赫的人物。早年参与革命,与章太炎、黄兴等人结识,更是首次将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叫响”。辛亥革命后,他当选国会众议员。章士钊与陈独秀是至交,后来受邀到北大任教,兼任图书馆主任,也正是在此期间,他通过杨昌济的引荐,结识了毛主席。章士钊在阅读了毛主席的文章后,曾发出惊叹:“后生可畏,湖南怕是要出皇帝了!”这并非他推崇帝制,而是以一种借喻,极高地评价了毛主席的非凡才干。
雪中送炭的慷慨
章士钊和毛主席真正的交集,发生在1920年。当时,毛主席和蔡和森发起“勤工俭学会”,旨在资助进步青年赴欧洲勤工俭学。然而,高昂的路费成了横亘在这些贫困子弟面前的巨大障碍。囊中羞涩的毛主席,只得求助于唯一能帮得上忙的章士钊。章士钊深知毛主席所办事业的意义,一口应承了下来。
章士钊虽然月薪不低,但积蓄有限。他凭借着崇高的威望,奔走呼号,竟然为“勤工俭学会”募捐到了两万银元!这笔钱在当时无异于天文数字。要知道,1920年代的北京,一套四合院不过几百大洋,鲁迅先生买的三十间房的大宅子也才花了三千大洋。如果按毛主席当时每月八元的工资来算,不吃不喝干上两百多年才能攒够。正是这笔雪中送炭的巨款,让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向警予、李富春等一大批未来我党精英得以远赴欧洲学习,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可谓功莫大焉。
千载知己的暗语
章士钊的这份慷慨,正是出于对毛主席的深厚信任和独到眼光。当时的中国革命事业尚处于萌芽阶段,共产党尚未正式成立,一个籍籍无名的团体想要获得如此巨额的资助,是极其困难的。然而,因为是毛主席出面,章士钊才倾力相助。
此后,章士钊与毛主席的情谊不断加深。抗战胜利后,毛主席赴重庆谈判,章士钊心系其安危,深夜探望,在手心写下“三十六计,走为上”七个字,字里行间尽显关切。1949年,章士钊更利用自身影响力,促成了湖南军政要人程潜、陈明仁的和平起义,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这些在关键时刻的鼎力相助,让毛主席铭记在心。
理解了这段渊源,再回到1955年的“两只鸡”事件。秘书的困惑,章士钊的了然,康生的点拨,其核心正是《三国志》中曹操与乔玄的典故。乔玄,一位著名的“时事评论员”,早年便对年轻的曹操青眼有加,预言“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这份独到的赏识,让曹操感叹乔玄是自己的知己。后来乔玄临终时,拜托曹操在他去世后照拂其后代,并叮嘱曹操,日后若路过其坟墓,务必带一只鸡前去祭奠,否则便会“车过三步,腹痛不止”。曹操虽是无神论者,却始终将这份情谊放在心上,每次路过乔玄墓前,都会停下祭奠。
毛主席送章士钊鸡,显然是把自己比作曹操,把章士钊比作乔玄,寓意着他对章士钊这位“知己”的深切感激与永不忘怀。
薪火相传的情义
这份情谊,并未止于象征性的表达。到了1962年,章士钊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毛主席得知后,心感不安,决定偿还当年那笔“债务”。他没有动用公款,而是从自己的稿费中拿钱,约定每年偿还两千元,分十年还清。章士钊收到第一笔钱后,再三推辞,因为那笔钱毕竟是募捐而来,并非他个人所有。但毛主席坚持:“那就算是他(指章士钊)的生活补助,他对中国革命的帮助,哪里是我能用钱偿还得了的呢?”这份“还债”,实则是一种变相的、有尊严的补贴,充分体现了毛主席饮水思源的深情厚谊。
章士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与尊重,先后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并在中央人民政府法治委员会、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央文史研究馆等机构任职。1973年,92岁的章士钊先生逝世,毛主席特意送去花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与肯定。而当年得益于章士钊资助赴法勤工俭学的邓小平,也亲自出席了章老的追悼会。
结语
所以,两只寻常的鸡,背后承载的,不仅是《三国志》的古老典故,更是毛主席对章士钊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知遇之恩、雪中送炭之举的深切回报与铭记。这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讲述着一位伟人如何以独特的东方智慧,珍视和传承着人世间最宝贵的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