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随州这座以专用汽车闻名的小城,一场看似普通的工业地产拍卖却让不少业内人士皱起了眉头。7月30日,阿里拍卖平台上,一家名为方正能源实业有限公司的大型工厂资产,以1.1931亿元的价格被人“捡漏”拿下。这背后,不仅有企业破产、产业转型的无奈,更藏着中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说起来,这家方正能源可不是小打小闹——2008年成立,主营锂电池等新能源产品,还拉上了四位自然人股东。按理说,在新能源风口浪尖,这样一家企业应该是资本市场追逐的香饽饽。但现实往往比想象骨感得多:原本评估价2.38亿元的大工厂,如今第三次降价到一半还只吸引来一个买家报名,而且直接以底价成交。这就像菜市场里最后一把白菜,无人问津,只能贱卖。
再看看这块地盘,247亩土地、16万多平米建筑面积,包括14幢厂房和6栋宿舍楼,还有学校租户驻扎其中。论地段,也算不上偏僻,就在随州市区与随县之间交通大道边上。如果放在十年前,说不定早已被开发商抢破头,可如今竟然三度流拍才出手。有人调侃:“现在做实业,比买彩票都难。”
其实,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洗牌。一方面,新旧动能转换加速,那些靠传统模式吃饭、不愿意升级换代的企业,被时代毫不留情地淘汰;另一方面,即便是新能源赛道,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和稳定订单,也很容易陷入困境。别看锂电池听起来高大上,没有创新、没有规模优势,同样逃不过关门大吉。
第二,大宗工业地产变现越来越难。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大量类似资产滞销,有价无市。不少投资者对接盘心存疑虑——买下来以后怎么办?继续出租还是自营生产?万一租户跑路或者经营不善,这么大的摊子砸手里,可不是闹着玩的。有网友算了一笔账:710元/平方米,看似便宜,但加上维护成本、水电气配套、管理费……回本周期怕是要熬白头发。
第三,“园区+教育”混搭成新常态。从地图来看,该园区内已经进驻了技校和高中,不少地方政府也热衷于把闲置厂房改造成培训基地或创业孵化器。这固然能带来短期收益,但长远来看,如果缺乏产业支撑,仅靠“出租生存”,终究难以激活区域经济活力。
对于类似困局,我倒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试水:
其一,当地政府应出台更灵活、更具针对性的招商政策,比如税收减免、高端人才引进补贴,让真正有技术、有潜力的新兴企业敢于落户。
其二,要推动老旧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引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而非简单依赖低端加工或纯粹做物业生意。
其三,对外来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繁琐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让资金流动畅通起来。
讲真,现在很多中小城市都面临同样问题:资源丰富,却缺乏有效利用;基础设施齐全,却苦于没人气。如果大家总想着“捡漏抄底”,而忽视了实体经济自身造血能力提升,再多优质资产也只能沦为空壳摆设罢了。
最后小编想问:面对这样一次低价成交,是幸运者抓住机会还是行业寒冬中的又一次叹息?你认为未来这些大型工厂还能焕发新生吗,对待着这个问题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