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便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说法,这句话道尽了战场之上指挥官的核心价值。一名优秀的将领,其敏锐的判断力和超凡的战略布局,往往能超越兵力多寡的限制,缔造出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然而,审视国民党政府那段历史,蒋介石麾下所谓的“五虎将”,却似乎成了这句古话的一个黑色幽默。这五人,陈诚、顾祝同、刘峙、蒋鼎文、卫立煌,个个身居高位,曾是老蒋最为倚重的臂膀。
然而,响亮的名头之下,他们的军事才能却大多经不起推敲。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卫立煌尚有几分真本事外,其余四位几乎可以说是笑话般的存在。真正能在国民党军队中撑起“五虎将”名号的,其实另有其人,而杜聿明,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
虚名之下的“常败将军”
要说蒋介石的“五虎将”中,谁与他关系最铁、权力最大,那非陈诚莫属。此人自黄埔军校时期就对蒋介石死心塌地,忠诚度毋庸置疑。当年有人问及国共合作抗日的可能性,陈诚的回答堪称经典:“抗日迟早要抗,但委员长的战略思维,不是我等能够揣度的!”这份忠心,或许正是他平步青云的关键。
可惜,战场不是靠忠诚就能打赢的。陈诚的指挥风格和他老板如出一辙,固执己见,目光短浅,尤其不信任手下将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败绩连连。一边高喊着“三个月内消灭共军”的狂言,一边在辽沈、鲁中等关键战役中,亲手将国民党精锐送入深渊,他的出现非但没能扭转战局,反而加速了溃败的进程。
如果说陈诚只是能力平庸,那刘峙简直就是个行走的笑料。这位“虎将”在战场上以其惊人的撤退速度而闻名,得了个“长腿将军”的雅号,屡战屡败,成了军中的谈资。淮海战役惨败后,他更是将“长腿”的本事发挥到极致,一路逃到南洋,最终竟在印尼的一所学校里当起了老师,从手握兵权的将军变回教书匠,也算是一种“返璞归真”了。
另一位顾祝同,官至陆军总司令,却被人戏称为“顾竹筒”。这个外号精准地概括了他的特点——肚子里空空如也,只是个传声筒。在战场上,他毫无主见,唯蒋介石之命是从,完全沦为了一个高级传令兵,是德不配位的典型代表。
而蒋鼎文,则是这群人中的“奇葩”。此人对军事指挥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对捞钱和享乐却极有天赋。他借着战争大发国难财,贪赃枉法,吃喝嫖赌样样精通。蒋介石对其亲信奉行“只准腐化,不准恶化”的原则,这无疑纵容了蒋鼎文的堕落。最终,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蒋鼎文手握三四倍于敌的兵力,面对已是强弩之末的日军,竟然在一个月内丢掉了三十八座城池,失地千里,打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荒唐战绩,最后被蒋介石撤职,下场凄惨。
拆穿了这四位“纸老虎”的真面目,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国民党军中真的无人可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真正的虎将,往往被排挤在权力核心之外,他们的光芒,反而是在与我军的殊死搏斗中才得以显现。
杜聿明,黄埔系的核心骨干,绝对是国民党军队中最顶尖的将才之一。他的军事生涯贯穿北伐、长城抗战和抗日战争,战功赫赫。到了解放战争,他更是成为了我军名将林彪和粟裕的劲敌。他曾用一系列猛攻,打得正在休养生息的林彪一度只能退入苏联境内,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在与粟裕的对决中,杜聿明更是展现出其狠辣的战略手腕,一度将我军主力死死摁在山东,使其无法得到外界援助。若非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和蒋介石的瞎指挥拖了后腿,杜聿明恐怕会给我军带来更多的困扰。他能精准分析对手,又能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这份战略素养,远非陈诚之流所能比拟。
除了杜聿明,桂系军阀的领袖人物白崇禧,同样是一位不容小觑的“小诸葛”。作为红军的老对手,他在解放战争中曾精准地抓住了我军的命脉。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他深知解放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便下了一道极其歹毒的命令:禁区内所有与解放军有往来的老百姓,一律按通匪论处。这一招釜底抽薪,几乎让我军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其手段虽“下三滥”,却也足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决的执行力。
还有卫立煌,他是蒋介石早期五虎将中唯一名副其实的战将。在抗日战争赴缅作战期间,他多次与日军高级将领交手并占尽上风,连敌人都对他敬畏三分,日军高级将领香月清司在回忆录中称他为“支那虎将”。敌人的赞誉,往往是最有分量的肯定。可惜的是,即便是这样一位将才,在国民党内部也难逃官僚政治的倾轧,连年遭到控告,最终心灰意冷,选择了人民的一方。
除了上述三位,还有两位将领也完全配得上“虎将”之名,他们就是傅作义和王耀武。傅作义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本是晋系军阀阎锡山的部下,早年寄人篱下,却能忍辱负重,不断积蓄实力,最终自成一派,手握几十万大军。这在派系林立、内斗严重的国民党内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打出了著名的“五原大捷”,在包头一战中消灭了日军两个团、四辆坦克和六十多辆汽车。解放战争中,他更是我军的强劲对手,在大同和集宁战役中都曾让我军吃了亏。他甚至还策划过偷袭西柏坡的行动,战术之缜密,行动之果决,一度将部队推进到石家庄附近,若非我军情报工作出色,后果不堪设想。
王耀武则是国民党军队中青年将领的杰出代表。他出身黄埔三期,资历虽浅,但作战勇猛,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万家岭战役等恶战中屡立奇功,为自己的部队赢得了“铁军”的荣誉。
解放战争中,他更显现出非凡的胆识,敢于无视蒋介石的军令,抓住战机率军挺进山东,恰逢我军罗荣桓将军率主力部队支援东北,山东兵力空虚,被他捡了个大便宜,为国民党赢得了一场难得的大胜。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能打胜仗、有主见的将领,也未能得到蒋介石的完全信任。王耀武虽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但手中的兵权却处处受限,无法完全施展拳脚。
纵观全局,国民党军队中从不缺乏能征善战的将才。将杜聿明、卫立煌、白崇禧、傅作义、王耀武这五人组合起来,才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五虎上将”队伍。然而,这支强大的队伍,却从未有机会在同一个战略目标下协同作战。
国民党的最终溃败,并非败于将寡兵微,而是败在了其腐朽的用人机制上。蒋介石以及国民党高层“不看能力看资历,不看本事看出身”的用人模式,让那些溜须拍马的庸才身居高位,而真正的军事精英却备受打压和猜忌,无法发挥所长。
当杜聿明、卫立煌、傅作义、王耀武这四位昔日的国军名将,最终都选择脱离国民党,并在大陆安度晚年时,这本身就是对那个失败政权最无情的讽刺。一个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珍惜人才的体系,其结局早已注定。战场上的胜负,归根结底是人心的向背和制度的优劣,蒋介石恐怕到最后也没能真正理解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