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椭圆形办公室深红色的地毯上,特朗普面对来访的韩国总统李在明,突然抛出一句看似离题的声明:“美国核武库第一,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 ”他紧接着强调,中国必须加入美俄的核裁军谈判,因为“五年内中国就可能追平美国”。 此时,距离中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9.3大阅兵”只剩几天,美国十架F-35战机正飞抵韩国展开联合演习。
这番言论迅速被推上国际头条。 但若细品其背景,会发现特朗普的喊话更像精心设计的外交表演。 就在同一天,美军F-35战机降落在朝鲜半岛,表面是回应朝鲜士兵越界事件,实则在中国阅兵前夕展示肌肉,暗示亚太力量平衡仍由美国主导。
特朗普不可能不知道中国的立场。 过去五年,中国外交部已多次回应:美俄核弹头总量占全球90%以上,理应先大幅自削,再谈多边裁军。 普京对此的回应更显智慧:“俄美谈没问题,中国是否参与应由中方自行决定”——轻巧把球踢回中国这边。
那么,明知会碰壁,特朗普为何偏要碰这颗硬钉子? 答案藏在三场博弈中。 首先是对内平息鹰派质疑。 近期共和党内批评他对华“软弱”声浪高涨,尤其对比其强压印度时的姿态。 核裁军议题成了最便捷的“政治交代”:明知中国不会接招,却可借此展示强硬。
其次是给韩国传递战略信号。 李在明访美核心是半岛核问题,特朗普突然扯上中国核力量,暗示美国正同时管控朝鲜核威胁与中国核扩张。 将中国描绘为“半岛问题的关键变量”,无形中强化了美韩同盟的针对性。
最深层的算计藏在美俄互动中。 2023年俄罗斯退出《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后,核军控体系濒临崩溃。 特朗普主动透露“美俄正在秘密谈判”,实则是向中国释放压力:若美俄联手推动中国入局,中国将陷入被动。
这种施压早有先例。 2020年维也纳谈判时,美国代表曾突然向俄罗斯展示中国核武库的机密简报,试图拉俄共同施压。 当时俄方代表当场错愕——毕竟中国核弹头数量仅为美俄的1/5。
中国核力量规模至今仍是焦点。 美国防部2025年报告宣称中国核弹头已达600枚,预测2030年将突破1000枚。 但对比数据更显荒诞:美国现役核弹头3750枚,算上库存总量超万枚;俄罗斯核武库同样超过4000枚。 中国核力量虽增长,基数仍不足美俄零头。
更讽刺的是美国言行割裂。 特朗普一面高呼“全球无核化”,一面推动美国史上最昂贵的核升级计划:未来30年投入1.7万亿美元更新核武库,新型“哥伦比亚”级核潜艇单艘造价124亿美元。 这种“说裁军是虚,扩军是实”的操作,连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都公开批评美国“刻意增加核武器使用的不确定性”。
中国核技术突破才是美国焦虑根源。 东风-41洲际导弹射程覆盖全球,10枚分导式弹头配合公路机动系统,让美国反导系统形同虚设;094A核潜艇搭载的巨浪-2导弹,使中国首次拥有可靠的海基核反击能力。 这些进展彻底粉碎了美国“绝对核优势”的幻想。
中国核政策始终带着防御基因。 自1964年首颗原子弹爆炸起,中国就是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有核国家。 即便现在扩大核武库,核心目标仍是确保“二次打击能力”——让任何核攻击者承受灭顶之灾。
台海局势升温更凸显中国核威慑的必要性。 随着民进党当局加速“倚美谋独”,美国军政界频传“干预台海”的暗示。 多份兵棋推演甚至假设美军可能对华发动“先发制人核打击”。 在此背景下,中国强化核力量本质是为国家安全加装保险栓。
美国试图用双重标准锁定中国核力量上限。 一边在欧亚部署B61-12战术核弹,一边帮澳大利亚造核潜艇;一边退出《中导条约》架空《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一边指责中国“破坏战略稳定”。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暴露的是霸权思维。
特朗普的核裁军牌,终究是盘算经济账的产物。 政府效率部报告显示:美国核现代化项目年耗资750亿美元,占国防预算8.4%。 每削减1%核武开支,就能向基建注入75亿美元。 省钱是真,维护美国霸权也是真。
中国回应始终清醒:“核裁军必须公平合理”。 当美俄核武库仍占全球90%,当美国仍在西太平洋强化“核延伸威慑”,任何要中国“自缚手脚”的谈判都是伪命题。
此刻长安街上,东风-41导弹方阵正为阅兵做最后演练。 这柄“和平之盾”的锋芒,恰是对特朗普喊话最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