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一代代雄主,是如何一步步把西周王朝搞垮的?

发布日期:2025-08-04 05:10:56|点击次数:169

关于西周为啥衰败和消失,大家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有人讲,那是因为他把土地封给了太多诸侯,好比把大蛋糕切成了太多份,结果自己手里剩下的就不多了。

有人说,由于实行了分封制,每一代分到的权力和资源都少了些,所以实力自然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也有人讲,是因为厉王和幽王太残暴,老百姓实在受不了···

也有人觉得,那是因为井田制没了,周天子手头没钱了···

但是,说真的,西周并不是被下面的诸侯国给灭掉的。实际上,在整个西周时期,除了地处偏远的楚国,没有哪个大诸侯国敢跟周天子叫板,或者有能力挑战周天子。

尽管发生了“国人反抗事件”,尽管《诗经》里描述了老百姓生活的困苦,但西周王朝并没有爆发旨在推翻周王统治的叛乱,”国人反抗事件“也只是想赶走周厉王,并非要改换朝廷。

尽管西周的财力日渐缩减,不过,在它灭亡前的20年里,还是能接连发动好几次大远征,并且都赢得了胜利。

尽管井田制一直在慢慢消失,不过它真正垮掉却是在春秋中期以后。西周那会儿,井田制虽说受到了些损害,但大体上还是运行得挺好的。

很明显,上面讲的那些话,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是全对;听起来好像挺有深度,其实有点跑题了。

西周的衰败,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有雄心的君王不断消耗国家的力量,最后让国家失去了立足之本!

最后,虽然没人讨厌他,“他的德行还没变差”;虽然还没出现能顶替他的人;虽然他手里还有不少地方和百姓,但是···他已经没办法再管好整个天下了!

就是说,因为他的能力太强,被以前的那些厉害君主都用光了!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西周早期,所有的大事小情,像礼仪、音乐、打仗这些,都是由周天子说了算的,他手握大权,管着所有事情。

其实,之所以能掌控所有,靠的就是那坚如磐石的实力!

1、拥有很明显的实力强项。

(1)、地块。

早先,洛邑跟宗周的边界相连,形状是东西长、南北短,长短相交错,总面积差不多有一千里地。——《汉书.地理志》的说法

周王室手里直接管的土地有上千里的范围。

也许,您觉得“方圆一千里”并不算十分广阔。

那您得瞧瞧那些诸侯们都是啥状况。

那时候,诸侯国按大小分:大的诸侯国有“一百里见方”的土地,中等的有“七十里见方”,小的则是“五十里见方”。

周天子手里握着的土地,虽然在全国来看不算多,但比起其他诸侯来,还是要多出十倍不止呢。

(2)、人数上占优势。

西周时期,周天子亲自指挥的军队有两支,分别叫做“西六师”和“成周八师”。这两支军队加一块儿,总共有14个师,人数大概在五六万左右。

如今看来这或许没什么大不了,但要是放在3000年前的黄河中游,这可就是一股超级厉害的军事势力!

那诸侯的兵马情况咋样呢?除了鲁国的老祖宗伯禽特别被允许有“半拉天子那么多的兵马”(就是三个师的兵力)之外,其他的大诸侯国有两个师的兵马,小诸侯国就只有一个师了。

换句话说,要是比拼兵力,周天子的军队人数至少是任何一个诸侯的七倍多。

2、稳固的地理位置优势。

掌控天下局势的关键,一个是关中地区,另一个就是洛邑。周天子手里管的土地虽然不算多,但偏偏就把这两个最重要的地方给拿捏住了。

另外,当周天子分封各路诸侯的时候,他也悄悄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更大的好处。

大多数的姬姓诸侯和那些重要的非同姓联盟诸侯,都被分封到了原来殷商王室的领地,或者是他们的重要盟友所在的地方,还有的被分封在军事重地。

比如说,鲁国、卫国、燕国、晋国、邢国、曹国、滕国、应国、蔡国和齐国这些国家,它们分别围绕着朝歌、商奄、薄姑、徐地、唐地、燕毫这些地方,还有成周东南边的汝水一带,负责镇守东边和北边的土地,并且保护成周的安全。

东虢国建在虎牢关的东边,守着进出成周的重要关口;密须国和郑井国呢,它们在泾水的上游扎根,卡住了西戎进入渭水的必经之路;而汉阳一带的姬姓诸侯国,把控着通往江汉的陆地大道,这条道对王朝把战略物资往北运很重要。

那些投降的或者被认为得盯着、管着的诸侯,被安排留在王畿里,散布在周朝贵族的封地周围;至于那些在外面的,就被迁到了戎族和蛮族经常骚扰的地方。

3、在制度方面得严格把关。

另外,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管辖可是很严的。

各个诸侯国的重要大臣,比如管民政的、管军事的、管工程的这些大官,都是由皇上亲自挑选任命的。

换句话说,周天子掌握着诸侯国军队的招募、操练、号令和调配的大权!

可以说,在周天子刚开始分封诸侯的时候,他不仅保证了自己对整个天下的牢牢掌控,还建立了一个看上去非常有安全保障的系统!

不过,不管一个系统有多严谨,它总会有个使用期限!

那么,这个制度是怎么一点点崩溃的,周天子又是怎么一点点失去对全天下的管理的呢?

【第一步:昭王南征不反,国力大损】

西周刚建立的时候,国君英明,大臣能干,国家一片祥和,“成王和康王统治时期,天下太平,四十多年都没用过刑罚”,中华大地迎来了史书上的第一个大好时光。

这种情况下,周人名声大噪,连好多偏远地方的民族都来归顺进贡,四处都显得安宁祥和。

不过,安宁都是相对的,哪怕再安宁,社会上也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

所以,从康王统治的中后期起,就陆续发生了不少异姓诸侯造反、东夷部落起义,还有北戎侵犯南方的事情。

但是,凭借着当时周朝的强大实力,周康王和周昭王发起的战争都很顺畅,那些问题大体上都迅速得到了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周昭王下定决心,要像文王和武王那样建功立业,扬名立万,所以他打算对南方的楚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那时候的楚国,真心比不上强大的周王朝!

周昭王两次出兵南方,两次都打赢了大战。

可是,就在第二次往南打仗回来的路上,突然发生了意外!

因为当地人用胶粘的船来载周师过河,船走到河中间就散架了,昭王落水淹死,随行的“六师”也全没了。

南巡一去不复返,西边的人也不再归顺。——《史记索引》换说法

西周王朝遇到了大麻烦,他们强大的第六主力部队被打败了,这可是头一次遭此大劫!

那时候的周军,主要打仗靠的是昂贵的战车,按照那时候的生产能力,想要重新打造这样的装备,真是难上加难啊!

这样一来,正如日中天的西周王朝就遭到了很大的重创!

【昭王南征不反之因:任何强势都会有极限】

西周王朝最厉害的打仗部队,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没了,感觉好像挺突然的。

不过,很明显,这事儿不是老天爷干的,而是人为造成的灾祸。

1、周王国现在社会问题挺多了。

周军的灭亡发生在汉水,有两种讲法:一种说法是,用船搭成的浮桥翻了;另一种说法是,船开到河中间散架了。

不管人们怎么说,反正意思都是:那些被抓去修路的壮丁,都不赞成周军的行动,而且对周军和周王心存不满。

其实,在往南打仗前,“东夷那边闹得挺大”,主要还是因为东夷的老百姓被压榨得太狠,心里都不乐意了。(这说法在《诗经·小雅·大东》里也有提到)

周昭王想模仿周文王和周武王,通过成就一番大事业来扬名立万,但他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周文王和周武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注重从政治上联合那些非华夏族的部落,而不是单纯靠武力去打败他们。

力量是强大的支撑,但别动不动就靠它解决问题。

周昭王一边攻打东夷平定东边,一边又派兵去北方打仗。赢了北方之后,他又连着两次大规模地往南打,可以说是频繁用兵,到处出征。

这样打仗,肯定会给各地百姓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得不到当地人的拥护!

2、这说明西周时期的军事制度在打仗时有些力不从心。

总之,大军在正常江面上被打败,这真的是个历史上少见的大乌龙。

很明显,周军在处理江河网络通行问题上因为缺少军事上的经验,所以可能才会惹出这么大的祸。

西周的“六师”军队,平日里大多驻扎在镐京周边,一旦要打仗,不管是东边打东夷、北边打戎狄,还是南边打楚国,都得靠他们上阵。

很明显,不同地方的地貌千差万别,每个地方敌人的打法、主力兵种都大不一样,而且各地的百姓习惯、风俗也各有特色,要让一支军队全部适应这么多不同点,真的非常难。

因此,昭王没能回来,表面上看是个意外,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强势已经达到了极限。

要是不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还会继续碰到很多突发事件,一次次地让周王朝的力量变弱。

【第二步:穆王中兴,却使局势更紧张】

昭王在江汉地区损失了大批军队后,周穆王就在这个危急关头登上了王位。

但穆王心怀大志,铁了心要让国家再次威震四方。

整顿军队,加紧练习武艺,快速重新组建起“六师”,并且依然让“六师”作为打仗的主力军。

2、改变国防的主要方向。

穆王明白过来了:现在国防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边,江淮地区将会成为关键麻烦的地方。

所以,周穆王进行了大改动,把原本以成周为重点的防线,往南移到了淮河中上游地区。

他在南边建了个吕国来挡住荆楚的进攻,还在陕西南部设了个叫“商师”的军事基地。从淮河中间那块地方一直到“商师”,建了好几百里的防线,把东边和西边的防御连在了一起,这样一来,应对突发情况、进行反击的能力就强多了。

3、要积极处好和那些少数民族头人的关系。

周穆王从他父亲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于是他试着跟一些戎人的头领交朋友,想得到他们的帮助。

4、“环游世界各地”。

接着,周穆王踏上了广为人知的“游历天下”之旅。

他一路往西,打败犬戎后,没停下脚步,继续向西进军,从昆仑山一直走到大西北那片很远的地方,人们都说他到了西王母的国家。

接着,他立刻带兵往东打,打败了徐戎和淮夷,让东边和南边都安稳了下来。

这样看来,在穆王统治的时候,周王朝变得非常强大,很有复兴的样子!

但是……挺让人纳闷的是,穆王一去世,周王朝立马就变得软弱无力了!

没过多久,周王朝就陷入了“戎狄纷纷来犯,在中国大地上肆意横行”的困境。

周懿王有段时间被犬戎的凶猛吓得逃到了犬丘;到了周夷王时期,情况更糟,他只能无奈转为防守。

反正,穆王一走,周王朝立马就变得衰败不堪了!

很明显,这都是因为穆王太过强硬,留下的麻烦!

【穆王雄才大略,反而使局势恶化之因:不合时宜的雄心】

穆王曾让国家兴盛一时,可他去世后,情况立马大变,周王室衰败得非常厉害。

这到底是为啥呢?

周穆王之后的那几位天子,其实都挺有本事的,但他们还是没能撑住局面,主要是因为穆王那时候太过英明神武,把周王朝的家底儿都用得差不多了!

穆王靠强硬手段,短期内确实震慑了四方,但说到底,也给周王朝招来了不少仇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要数周穆王向西攻打犬戎这件事了。

犬戎是商周时期在西北地区四处游走的一个民族。

早在周还是个小国家的时候,他们就经常和西北那边种地的周族人打交道,并且打了很多次仗。

之后,周文王把他们打败,其中一些人往西边跑了,剩下的人就认周朝当老大。

后来,周文王想了个办法,叫“展现德行而不是炫耀武力”。他对那些部落采取温和政策,让他们住在边远地区,尽量保持友好关系。

西周早期,犬戎发展成了一个大部落,跟秦人一起守护着西部边疆。

不过,周穆王想要显示自己的威风,就以“不进贡”的罪名去攻打犬戎!

按照周王朝那时候的力量,打败犬戎部落其实不难,可难题在于:这种游牧民族,压根没法彻底消灭干净!

因此,从那以后,犬戎就成了西周的心头大患,最终还导致了西周王朝的覆灭!

这样一来,本来就被南方和东方弄得手忙脚乱的周王朝,西面又冒出个强大的对手,王朝的压力瞬间大了好几倍!

2、长途征战让国家力量大大减弱。

周穆王很快就把“六师”重新组建起来,这既显示了他做事效率高,也说明了西周王朝实力很雄厚。

不过,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这样大规模的重建,得花费好多力气,真的很不容易。

穆王完成重建工作后,立马就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特别是打败犬戎之后,他带着大军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西边打仗,结果“玩得太开心都忘了回家”。

尽管从历史的眼光看,这样的长途征战意义非凡,但对周王朝而言,出动这么庞大的主力部队,进行这么远距离的行军,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消耗是多么巨大啊!

这样一来,周穆王虽然很有才干和抱负,但他一边过度消耗了周王朝的实力,另一边又给周王朝“惹上了新麻烦”,让本就已经虚弱的周王朝更加难以维持下去了!

【第三步:厉王新政,却使国家混乱,几乎亡国】

后来,西周又出现了一位很有名的国王,叫周厉王。

周厉王,历史上大家都说他是个凶狠残暴的君王。

其实,他是个挺有本事的皇帝。

他当权的时候,多次发动了大一点的反击行动,又一次显示出了他的强硬态度。

他把淮南夷打败了,还摆平了鄂侯的造反,本来自称王的楚国,因为怕他,也只好放弃了王号。

不过,他最后的下场,反映了他那些政策所带来的后果。

1、周厉王着手搞起了经济上的新变法。

周厉王对王畿地带动手脚,把原本大家能随便打猎摘果子的、属于王家的山地、河流和森林给收回了,以后这些都由王室的工程队来管,直接开采利用。

很明显,这个做法就是为了减轻国家财政上的重担。

2、管理公众意见。

老百姓对周厉王表达不满后,他又出台了很严苛的言论管制措施,派人去盯着大家,谁要是敢说他的坏话,就立马把人抓起来或者杀掉。

这样一来,老百姓都不敢随便说话了,各个诸侯国也不再来进贡了。

3、老百姓发起了大规模抗议。

最终,忍无可忍的老百姓团结起来,闹起了大风波,大家一起冲进王宫,直接攻打周厉王。

周厉王溜之大吉···

后来,“大家共同管理国家”,周厉王之前的那些政策就都被取消了。

【厉王新政导致暴动之因:一直内卷不是出路】

厉王的这些行为,与其说是凶狠残暴,倒不如说是新的治国手段。

很明显,到这个时候,周王朝已经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维持它的老一套运作方式了。

所以,周厉王心里盘算着:干脆隐藏起来!

普通人要是太拼,会把自己和家人都累得不行;君王要是太拼,那整个国家的人都会跟着受累。

所以,周厉王想靠独占某些资源来增加国家的钱财,同时还想管住大家的言论,不让有反对的声音。

就是说,老百姓是周王朝稳固的根基。

在军民一体的制度下,周族和他们的盟友都耕种着差不多一样多的土地,也享有差不离平等的公民权利,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为了王权稳固的靠山。

可能,在周厉王心里,他觉得自己既没有抢走老百姓的一丁点儿地,也没有拿走他们的任何财物,更没有伤害到老百姓的利益。

因此,周厉王做的就是不让“国人”参加公共活动,说白了就是“搞独裁”!

如果这只是战时的临时举措,周厉王稍微努力一下,老百姓们说不定也会支持的。

但是,周厉王却把这事当成了让王朝长久下去的法子,甚至还不让人提,用强硬手段压制,这样下去肯定要出大乱子!

这样一来,从那以后,周天子就没法再通过压榨自己国家的人民来增强实力了!

【第四步:宣王中兴,却使王朝陷入极度虚弱】

厉王的变革没成功,不过,厉王碰到的事儿还是得想办法搞定。

周宣王,曾经找到了一个挺不错的方法。

在周宣王刚开始统治到统治中期那会儿,他办成了好几件大事。

1、得到了有钱有势家族的帮助。

周宣王亲身经历过父亲所碰上的事情,明白老百姓的力量不可小觑。

所以,周宣王一当上国王,就开始拉拢那些贵族们。

在金文记录里,他说的是承认贵族对山林、河流和土地有私有权,就是要保护贵族们的核心利益。

这样一来,没过多久,周王室就得到了许多贵族家族的大力支持。

2、把淮夷地区治理得相当安稳。

淮夷,长久以来都是让西周王朝头疼不已的棘手难题。

到了周宣王统治时期,虽然国家实力大不如前,但他平定事情却更快更干净了!

跟以前的那些王不一样,周宣王终于明白了:淮夷虽然是“夷族”,但说到底,他们之所以反叛,还是因为被压迫得太狠了!

所以,周宣王一边派出大军去征战,一边宣扬他的政策:周军只对付那些带头的坏人,绝不会伤害当地的老百姓。同时,他也告诉南方的诸侯们,要学会和淮夷和睦相处!

经过宣王的一番宣扬,淮夷的叛乱没怎么打仗就平息了,而且···从那以后,淮夷再也没有闹过叛乱!

好的政策,比得上众多人力!

3、让荆楚地区心悦诚服。

接着,周宣王出兵攻打荆楚地区。

不过,周军没有选择再次大规模进攻,而是展示了强大的军力,让荆蛮部落“因为害怕而主动归顺”,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

4、跟北方的还有西北的少数民族打仗时,我们也赢了。

总而言之,周宣王在刚开始和中间那段时间,主要是靠制定政策和动用武力,这样大体上就把问题给解决了。

看来,周宣王终于想到了一个还挺不错的解决办法。

不过,到了周宣王晚年,他不觉得之前的胜利就够了,还老想着祖宗们的丰功伟绩,打算继续用武力去征服四方。

于是,他决定攻打北方的戎狄部落,带兵去了太原,却被当地的戎族人打了回来。接着,他又去攻打条戎和奔戎,结果还是吃了败仗。到了前789年,他再次出兵,在千亩之地与姜氏戎族交战,没想到又惨败而归,损失了大量南方的军队。

大家都知道,西周时期打仗主要是往东南方向。所以说,“南边的军队”,那可是西周经过无数次战斗磨练出来的精兵强将,结果全打没了,从这以后西周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

最后,周宣王又弄了个“太原料民”的行动,打算再多招些士兵。

可是……要是他老爸在国内已经拼不过自己人了,那他去别的地方拼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幽王亡国】

最后,就是大家熟知的周幽王把国家给搞没了。

周幽王真是个把国家搞垮的君王,他干过像“点烽火骗诸侯”这样离谱的事儿。

可是,当大伙儿都觉得周天子得靠诸侯帮忙才能活下去的时候,其实,时候已经不早了,要变天了!

如今的周天子,已经不再是天底下最有力量的人了!

周幽王就是那个把镐京搞丢,还让周天子失去权力,最后不得不在文件上认栽的倒霉家伙。

一辈辈杰出的领袖,打开了新天地,一直追求着“文武双全的大功业”,不断创造着新的景象。

不过,他们所做的一切伟大事情,都是为了建立辉煌的战功。

辉煌的战绩背后,靠的是大量的人力和金钱投入!

周朝虽然地域广阔,但人手和钱财都不是无穷的。

就算周天子的直接管辖地方再广些,可人和钱也是不够用的。

既然东西有限,那肯定会在一连串的“辉煌成就”后,慢慢走向衰败、消失。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