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深秋的一天,城区文联的小王通知我:周末去掬翠湖参加采风活动。这个湖就在玉洞街道的那平村。
初听“掬翠湖”这三字,我很惊讶,竟然不知道附近有这么一个湖。地名里蕴含着一种文气,总觉得那是一处受游人青睐的雅景,还没到实景就仿佛感受到清幽湖水的韵味。
周末中午,秋风微凉。车在平乐大道上疾驶,城市景色明丽依然。绿树、红花、高楼、平湖……如3D电影的画面冲入眼帘。
一路上,我的心沉浸在对掬翠湖的想象中,有一种暖意在流淌,这暖意源自对掬翠湖的向往。
转入乡道后,路边出现的是村舍和厂房。我猜,掬翠湖是个原始的小众景点,并未对外宣传。不然,导航地图怎会没有标注具体位置?
在一个三岔路口的右侧,我们看到了飞碟射击基地的标志,掬翠湖就在基地附近。可眼前,只有一条砂石路通向楼群后面。路口转弯处,一下一上,又弯又陡。楼群后是一片荒岭,真看不出这一带有什么湖泊。
时间紧,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驶向那条砂石路,车就像老龟一样爬得有些艰难。绕过楼群,前方的路窄小、弯曲,两旁山势逼仄,林木茂盛,我的疑心更重了。不一会,当车爬上一个陡坡后,车上有人惊呼:到了,到了!
世间不寻常的美景,通常在于险远的地方。惊呼间,只见前方一派开阔,四周群峰环立。再俯瞰山脚,下面积聚一大片水域,水色青绿,恰如一双大手掬着一捧翡翠。
湖光翠可掬,岭色黄相迎。我们几人顶着秋阳,沐着凉风,沿湖边小道行走。一路秋草微黄,随风浅舞。山野中的湖水天然澄净,沉淀半个秋之后,湖面愈显清碧。同行中,作家明媚女士被眼前的清碧迷住了,她忍不住跑到湖边,用手来回轻拨湖水,揉碎了湖面的云影……
不经意间,我们走到了湖西。坡上有一排平房,背山面湖,白墙红瓦,掩映在果林中。平房前是一片空地,半个篮球场大,已被简单打扮成临时舞台。
舞台周边聚集了不少人,山野已失去平日的寂静。树下,城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老马、城区文联的老杨正与众多文艺名家喝茶畅叙,一句“喜看掬翠秋水碧,不会作诗也会吟”,逗得座中笑声四起,连湖面也偷偷泛起了笑意。
舞台一角,诗友们你唱我吟,即兴成章。就着新鲜出炉的诗句,书法家挥毫创作。山脚下,几位“摄友”摆弄着手中的“长枪短炮”,“狙击”草丛中的花朵和树上的雀儿。湖道边,美术家老卢坐对湖山和村舍,用画笔在纸上揉弄黄绿,点染意境。“画得几幅了?”我走近他时打了个招呼。“只画了两幅,好景天然成,画是画不够的。”他抬起头,语气比刚来时多了几分感性。
采风汇报会上,南山艺校的师生们载歌载舞,各文艺协会展示创作成果,收获了热烈掌声。“作为文艺爱好者,要多走出去,去看看那古老常新的大地。闭门造车,只会把自然之趣和人间至真拒之门外……”老马的总结讲话,如清风拂过。
是啊,在城中住宅楼里待久了,不少人作茧自缚。文艺工作者要挤一点时间,走向城郊,走入乡村,去看看那隐藏在山水间的烟火,让心接地气,真实地跳动起来。
站在湖边,我的心湖也开始泛起涟漪。城市的人工湖,乍一看,很精致很美,但总觉不够自然鲜活。掬翠湖就不一样了,湖岸没有修剪得整齐的花带,湖里也没有肥硕的天鹅,只有摇曳的水草,还有不时掠过湖面的水鸟……这是大自然赋予的温情。有温情的人间才会有诗意的栖息。
“群岭斑斓草木亲,湖边掬翠洗嚣尘。采风又得秋阳暖,不待春来艺苑新。”掬翠湖的翠色涤净了我的心空,唤醒了我久违的诗心,这是我此行对掬翠湖的致敬。
湖边掬翠,这掬在掌心的何止是翠色,分明是被现代生活稀释后,我们集体遗忘的某种生命本色。
回程中,我心头的笔仍在不停地行走,行走在掬翠湖的秋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