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太平洋上那场无声较量,最近被美国供应商抖了出来。说是自家一艘玻璃纤维造的小无人艇在关岛西北边盯着中国航母编队,结果被055大驱逮个正着,最近时两船距离比三层楼还矮。这事儿听着像偶遇,细琢磨却藏着不少门道。
要说这艘代号Lightfish的无人艇,个头跟渔船差不多,全长不到四米,造价也就人民币两百万出头。美国人说它原本在搞加州到日本的跨洋测试,结果半道被中国军舰”截胡”。事发地点离关岛三百多公里,按说已经出了美国控制区,但美军指挥官事后承认,他们全程用卫星监控着中国舰队动向。这种”猫鼠游戏”背后,其实是美军在测试新型无人装备的实战性能。
从技术层面看,055大驱这次展现了强悍的战场感知能力。当时海况不算平静,浪高超过两米,但舰载雷达系统硬是在二十公里外锁定了这个”海上玩具”。更绝的是,当无人艇试图调整航向靠近时,中国军舰直接派出反潜直升机抵近侦察,愣是把对方逼得原路返回。有军事观察员分析,这种反应速度说明解放军已经建立起完整的海上无人目标应对体系。
美国人嘴上说这是”偶然相遇”,但明眼人都看得出端倪。去年波罗的海军演,美军就让这型无人艇搞过集群侦察,当时它们排成雁阵在波罗的海上空盘旋,被俄罗斯舰队用电子战手段集体干扰。这次跑到西太来,明显是想试探中国反制能力。更值得警惕的是,五角大楼去年批准了”地狱犬”计划,要在第一岛链部署两千多艘这类无人装备。
不过要说中国没准备那是假话。珠海航展上亮相的”虎鲸”无人艇,光排水量就五百吨,能带着十八枚导弹在海上跑四千海里。去年南海演习,三十艘同型艇组成攻击编队,硬生生把假想敌的航母战斗群逼退六十海里。军工企业负责人私下透露,现在造无人艇就跟造共享单车似的,长三角那边流水线开足马力,下饺子都算慢的。
其实双方较量的本质是规则之争。美军想用”蜂群战术”把台海搅成无人器坟场,咱们就祭出”智能母舰”概念。前阵子曝光的”珠海云”号科考船,甲板上密密麻麻停着上百艘微型无人艇,说是搞海洋科考,实际上每个都能挂载侦察吊舱。有军事专家算过账,中国造船厂现在每月下水的无人装备,够美军折腾半年的。
说到底,这场无声较量考验的是体系作战能力。美军无人艇再先进,也得靠卫星导航、数据链这些支撑。咱们反手就把北斗系统升级到厘米级定位,沿海布设的量子通信基站能实时干扰对方信号。前些天有渔民在南海捞起个”玩具艇”,拆开一看芯片还是十年前的老型号,气得老乡直骂娘。
未来海战肯定少不了这些”钢铁蟑螂”,但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装备数量。就像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用落后装备也能把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如今解放军搞的”智能哨兵”系统,把无人机、无人艇、水下潜航器编成一张大网,任凭对方怎么折腾都能及时预警。倒是美军自己犯愁,去年测试时就有无人艇被海鸥撞歪了摄像头,暴露出可靠性短板。
这场较量还牵扯到国际法空白地带。现在海上出现无人装备,就像公海捞起漂流瓶,该不该打、怎么打都没规矩。有律师建议参考《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但面对能自主攻击的智能装备,老黄历怕是不好使。听说国际海事组织最近开会,专门讨论要不要给无人艇划个”电子国籍”。
说到底,科技发展再快也改变不了一个真理: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就像这次遭遇战,美方吹嘘无人艇隐蔽性强,结果被中国军舰用最传统的方式反制——人眼加望远镜。这事儿在军迷圈传开后,有人调侃:“美军花大价钱搞高科技,最后败给了解放军的光学瞄准镜。”不过玩笑归玩笑,倒也说明在智能化战争时代,保持技术代差才是硬道理。
展望未来,台海局势注定不会平静。但就像当年航母发展历程一样,中国总能后来居上。从瓦良格号到福建舰,从歼-15到歼-35,历史反复证明: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件事上,我们从来不会掉队。那些想用无人器群封锁海峡的算盘,终究打不响。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