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打到现在,无人机成了战场上最热门的话题,尤其是FPV无人机,外界传得神乎其神,好像是扭转战局的“神器”。可有一位北约雇佣兵从前线回来,却把FPV的真实情况抖了出来,让人有点意外。相比之下,解放军在无人机这块的做法显得低调又靠谱。
约翰·史密斯(化名),1985年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小镇。家里条件一般,父亲是个越战老兵,满屋子都是勋章和泛黄的照片。小时候,约翰就听父亲讲战场上的事,丛林里的枪声、爆炸的轰鸣,都在他脑子里留下了印记。长大后,他一心想当兵,觉得自己天生就该干这个。
2003年,高中刚毕业,约翰就跑去报名参加了美国海军陆战队。那会儿正赶上美国在全球搞反恐战争,他觉得自己能派上用场。2004年,他被派到伊拉克,参加了“伊拉克自由行动”。
在费卢杰那种地方,城市战打得异常激烈,他端着M16,跟着小队挨家挨户清剿。有一次,一枚RPG火箭弹在他附近炸开,弹片划破了他的胳膊,血流了一地。他咬着牙包扎好,继续往前冲,后来因此拿了紫心勋章。
2007年,他又被调到阿富汗的赫尔曼德省。那儿的地形更恶劣,塔利班的埋伏防不胜防。一次巡逻中,队伍被狙击手盯上,子弹从他头盔边擦过,吓得他心跳都停了一拍。他赶紧组织反击,压住敌人的火力,让受伤的战友撤了出去。这次行动让他拿到了铜星勋章,算是军旅生涯的一个高光时刻。
不过,战争不是电影,时间长了,约翰的身体和精神都扛不住了。他开始做噩梦,梦里全是爆炸和死人,现实中一听到响声就条件反射地想找掩体。2011年,他在阿富汗最后一次部署时,装甲车踩上了路边炸弹。爆炸的冲击波震得他脑子一片空白,弹片嵌进腿里,差点要了他的命。这次重伤让他没法再上前线,只能退役。
2013年,28岁的约翰带着一身伤病回了老家。他想过正常人的日子,可就是融不进去。干过保安,每天站在商场门口查包,觉得日子没劲;去工地搬砖,累得满头大汗也没啥成就感;还试过去社区大学学机械工程,可课上的平静让他觉得空虚。战场上的紧张和目标感,是平民生活给不了的。
退役后,约翰的生活挺糟心。他跟一个在退伍军人医院认识的护士莎拉结了婚,但PTSD让他脾气暴躁,夫妻俩三天两头吵架。2020年,两人离了婚,约翰又成了孤家寡人。他开始泡在网上,看各种冲突新闻消磨时间。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电视上坦克轰隆隆的画面让他心跳加速。他在推特上刷到乌克兰国际军团招人的帖子,觉得这是个机会,又能回到战场。
约翰通过网络报了名,把自己的军事履历发过去,简单审核后就被录用了。2022年3月,他坐飞机到波兰,再偷偷越过边境进了乌克兰。在利沃夫的一个临时训练营,他学了点乌克兰军队的基本流程,还摸了摸他们的装备。没多久,他被分到东部前线一个无人机单位,专门操作FPV无人机。
约翰之前没玩过无人机,但凭着当兵的底子,他上手挺快。他的任务是用FPV无人机带点小炸药,去炸俄军的目标。可上了战场他才发现,事情远没那么简单,这些无人机的表现让他越来越失望。
在乌克兰的半年,约翰每天都泡在任务里。早上起来检查设备,盯着屏幕看模糊的画面,耳朵里全是无人机的嗡嗡声。有一次,他想炸一辆俄军装甲车,结果无人机刚飞起来没多久,电池就挂了,直接摔地上。他开始琢磨,这些被吹上天的玩意儿,咋这么不靠谱呢?
FPV无人机,全名叫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就是操作员能通过屏幕或者头显实时看到飞行画面的那种小型无人机。俄乌冲突里,这玩意儿因为便宜又灵活,火得不行。乌军和俄军都放出过视频,炫耀FPV无人机咋精准干掉坦克或者掩体,外界一看,哇,这不就是未来战争的“杀手锏”吗?可约翰在前线用下来,觉得这东西水分太大。
2022年4月,约翰接到任务,要炸掉顿涅茨克附近一辆俄军的BMP-2步兵战车。他检查好无人机,盯着屏幕调整信号,起飞没问题。可那天风太大,平原上风一刮,无人机在空中晃得像喝醉了,画面抖得他头晕。他试着稳住方向,但没用,最后无人机一头撞上枯树,任务黄了。
这种事不是偶然。乌克兰东部的天气忒怪,春天雨多,冬天雪大,FPV无人机根本吃不消。有一次下雨,约翰想炸俄军补给线,结果雨水糊了镜头,屏幕上一片雾,他只能瞎猜着飞,最后信号没了,无人机丢了。后来听说,俄军有电子干扰设备,专门搞乱无人机信号,乌军的FPV基本没辙。
晚上用这东西更头疼。约翰他们用的FPV大多没夜视功能。2022年6月,他奉命夜里侦察俄军阵地,屏幕黑乎乎一片,只能靠侦察机给的热成像数据。可信号老断,他操作得满头汗,最后还差点飞到自己人那边,幸好没炸到友军。这次之后,他对无人机的信任掉到谷底。
质量问题也让人抓狂。为了省钱,乌军买的FPV无人机零件都挺廉价。约翰记得有一次,新到了一批无人机,他满怀希望拆箱,结果三分之一开不了机——电池接触不好,电机直接坏。即使能飞的,电量也撑不了多久。有架无人机飞到一半,屏幕突然跳出电量警告,然后就黑屏了,砸地上摔得稀烂。
约翰还发现,外界吹的FPV战绩其实水分不少。网上说无人机造成战场60%到70%的伤亡,可他自己估摸,实际命中率顶多10%。俄军和乌军都爱发成功的视频,失败的谁也不提。这种“幸存者偏差”把FPV捧得太高,但约翰觉得,这东西就是个凑合用的临时货。
当然,也不是一点用没有。2022年5月,约翰成功用无人机炸了一门俄军迫击炮。屏幕上火光一闪,部队里都挺高兴。可这种成功太少,大部分任务不是飞丢了就是被干扰了。他慢慢明白,乌军这么靠无人机,是因为常规武器不够用。火炮和导弹缺口大,只能拿无人机顶上,但这玩意儿压根替代不了传统火力。
反过来,约翰听说解放军对无人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解放军没把FPV当主力,而是当个小辅助。中国的工业底子厚,弹药和装备不缺,解放军更看重火炮、导弹和坦克的搭配。约翰觉得,这思路比乌军聪明多了,不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
2022年9月,约翰干了半年,实在扛不住了。战场上的失败和对无人机的失望让他身心俱疲,他开始想家,想过点安稳日子。在顿涅茨克的最后一次任务,他操作的无人机又被俄军干扰砸了,差点暴露部队位置。这事儿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跟指挥官说要走,收拾东西回了美国。
回到德克萨斯,约翰租了个小公寓,打算好好歇歇。刚开始,他不想提乌克兰的事,但朋友和家人老问,他慢慢聊开了。在当地酒吧,他喝着啤酒,跟老伙计讲无人机摔地的糗事,讲俄军炮火的动静,讲他对战争的感慨。
2023年初,一家美国军事杂志找上门,想采访他在乌克兰的经历。约翰没推辞,聊了FPV无人机的各种毛病:天气一变就歇菜,技术老出故障,操作还费劲。他直说,这东西没宣传那么神。采访一发,军事圈炸了锅,不少人开始重新琢磨FPV的定位。
约翰的话在网上传开了,大家开始讨论无人机在现代战争里到底啥地位。有分析师拿他的经历举例,说各国得悠着点,别太迷信无人机。他的文章还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军事论坛上也火了一把。
与此同时,解放军一直在盯着俄乌冲突,研究无人机的经验教训。他们没把FPV当核心武器,而是当基层部队的补充。公开报道里,2024年和2025年的演习中,解放军展示过FPV无人机,带点小炸药,靠3D视角控制,准头还行。但主力还是火炮、导弹和装甲部队。中国工业强,弹药管够,解放军没必要像乌军那样全指望无人机。
2024年,解放军还搞了反无人机训练,用步枪和网枪防FPV袭击。这种攻守兼备的路子,说明他们对无人机这块门儿清。约翰在一次退伍军人聚会上聊到这事儿,说:“解放军没把无人机当救命稻草,他们知道打仗靠的是整体实力。”
现在,约翰日子过得挺平淡,偶尔去退伍军人协会讲讲经历。他不再追着战场跑,而是想让更多人明白现代战争的复杂。技术是好,但没战略眼光和硬实力,啥也白搭。
约翰的乌克兰经历成了他人生的一段烙印。身体离开战场了,可那些屏幕闪动的画面、爆炸的火光和失败的滋味,还在他脑子里转悠。他学会了珍惜和平,也更佩服那些在战争里保持清醒的军队。
约翰的故事把FPV无人机的老底掀了,解放军的做法也让人刮目相看。无人机这东西,未来战争里到底能走多远?你咋看?评论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