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作为国家的关键核心技术,却一直被西方紧紧“卡住脖子”。
就在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的时候,你想不到吧,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普通小伙子,竟然靠一台破旧的机床,硬是打破了这个技术壁垒,为咱们中国航空工业带来了希望。
国家为他颁发了800万的大奖,甚至连美国企业都跑来挖人,但他却拒绝了百万元的巨额诱惑。这人到底是谁呢?
初中学历技工逆袭
在航天行业里,连一个没啥特别的小零件,都可能左右最终的成败。
要是把发动机比作飞机的心脏的话,那里面的一个小部件——叶片,曾经让中国一度陷入了困境。
让人没料到的是,解决这技术难题的,不是那些啥专家大腕,而是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小伙子。
他叫洪家光,1979 年在辽宁一个农家出来的,初中毕业后,就去了技校学机械加工。
和不少人想混日子不一样,别人上课打瞌睡,他却像饿疯了似的拼命汲取知识。
甚至连每天的上下学乘公交的时间都没浪费,三年里,他在车上把4本技术书都啃完了。
1999 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夺得第一名顺利毕业,然后就去了中航工业沈阳航空发动机公司。
刚到厂里,他不过是个普通工人,每天都在加工那些反复的零件,既单调又费劲。
洪家光可不打算这样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他心里暗暗下决心,要冲击成为技术大拿。
那会儿厂里有个全国劳模孟宪新,他那“高速切削内螺”技术,真是水平超凡。
洪家光眼睛一亮,立刻下了决心,非得拜孟师傅为老师,学会这门绝技不可。
可是问题来了,孟师傅和他不在一间车间,而且人家也不认识他。
因此,他每天都忙完手头的活儿,就跑到孟师傅的车间帮忙,脏活累活挑着干,抢着做。
几个月下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孟师傅也被他的真心打动,开始传授一些本领。
洪家光真是挺给力的,不光掌握了新技能,还整理出了10万字的心得体会,成了厂里闻名的“技术新星”。
他就这样坚持不懈地努力着,直到2002年,才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关键转折点。
那会儿,工厂突然接到一个特别紧急的任务:要加工一种型号的航空发动机的关键叶片,时间紧迫得不得了。
这叶片的标准特别严,误差不能超出 0.003 毫米,就像一根头发直径的二十分之一那么细!
但偏偏当时唯一掌握这项技术的师傅恰好生病了住院,这下事情一下子就没法推进了。
眼看着厂长急得焦头烂额,没想到这会儿孟宪新主动站出来,说是想尝试一下。
领导望着眼前这年轻人,心里其实沒啥底,但又别无他法。
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便把那台老旧的机床交给他,叫他试试。
起先,洪家光还觉得肯定没问题,真正开始操作时才发现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搞出来的零件全都不达标。
不过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在骨子里又冒了出来,便直奔车间,投入了日以继夜的研究和奋战。
那会儿他每天拼了十几个小时,饿了就咬点干饼充饥,困了就在机床边打个盹。
或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期间他偶然发现机床某些零件高速运转的时候不太稳,于是就照着自己的想法对这些设备进行了一番改造。
没想到吧,奇迹就这么出现了,经过改良之后,这台机床的成品误差降到0.002毫米,达到了世界前列的水平!
这个突破真的很有意义,不仅大大提升了发动机的性能,也让咱们国家在叶片制造方面做到自主可控了。
这项成果为国家节省了几千万的采购费用,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航空产业的竞争实力提升。
洪家光从一个初中学历的技工,变成了国家的英模,国家还奖励了他800万元的大红包。
拒绝诱惑,坚守初心
更令人敬佩的是,洪家光没有在荣耀和掌声中沉迷,而是再次专注投入到科研工作里。
到现在为止,他拿到31项国家专利,还搞定了84个创新难题,真的为行业的发展添了不少动力。
期间,也不是没有国外公司看中了他的技术和品质,表现得相当青睐。
曾经有家公司说,只要他愿意去美国,年薪就能达到几百万美元,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之后,他们又多次找洪家光聊,还答应帮他全家搞定美国绿卡,还送他一栋豪华别墅。
不过每回,洪家光都坚决地一口回绝。
如今,他依然奋战在前线,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添砖加瓦。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还主动教导别人,培训出的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名技工。
我相信他的学生们,肯定会把他的工夫和那份精神火炬一直传承下去!